人工智能最大的雷區 百度先趟為敬了
2016年9月1日,百度世界大會以人工智能“百度大腦”一以貫之,推進決心前所未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296497.htm但在我看來,還不夠狠。
百度沒有斷舍離的決心,但也沒有斷舍離的必要。李彥宏在用一種不冒進的方法,試圖解決他在幾個月前提出的“百度的問題在于太久沒有推出新產品”。然而,即便是今時今日用一個主會場五個分論壇來講百度的人工智能,依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百度的不冒進體現在,推動AI走向產品走向業務時,百度選擇了盡可能熟悉的領域,尋找客群特征一致的新合作伙伴。盡最大可能不改變自己原有的商務團隊和流程。
但這也是百度最大的冒進——人工智能商業化這件事,谷歌和蘋果都還沒到摘果子的時候,而百度率先上了。

AI商業化雷區 全因AI不是產品
為什么說AI商業化是一個雷區呢,因為AI并不是具體的產品。也無法準確地在商業上定義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服務,或者提供什么樣的功能。
AI的計算構架并不同于人們所熟知的個人電腦,無法用CPU還是主板還是操作系統來作比喻。
我們可以更加玄幻地理解為,AI就是一段DNA切片,一種原始的蛋白質,可以吸收營養(數據和訓練)成長進化成為地球上的幾乎所有生物。或者如李彥宏演講中所說,百度大腦相當于一個智力只有3歲的小孩。我們可以準確的預言這個小孩一定會長大到5歲、10歲。但你無法預言這個小孩會成為教師、士兵、或者政客,無法預言他會賺到多少錢,無法預言他長大后會付給你多少錢。
一個基礎的AI具有無限的應用可能性,什么都可以就意味著什么都沒有。AI離產品化非常遙遠。對于一個跑在數據中心機組里的AI來說,必須由專業人士用專門的語言及輸入工具去交互、校正、循環反饋。AI是一個驅動產品的引擎,比如一個機器客服——自然語言自動回復系統,AI驅動這個系統工作,隨著AI能力的提升這個系統對語意的理解和回復速度精度都在提升。但這個系統不是AI本身——它是AI操控的一個傀儡。
我們對于AI理解的最大障礙在于,很容易把當下的AI當做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不,他們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互聯網本身是產品,即便非常初級,也能直接與user進行人機交互,連接設備終端,展示web頁面,發送資訊。互聯網進入民用的第一天起,最有用的互聯網功能大部分都被定義了,郵件、IM、網頁,加密與解密(對,支付與電子商務的技術本質就是不斷的加密和解密)、甚至是游戲。但AI——直到現在,我們仍不知道未來的AI世界里,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
互聯網本身就是產品,本身就有承載商業模式,創造收益的能力。但AI,必須和具體的產品具體的行業相結合,才能順利的發展商業模式。
百度大腦在嘗試幾乎所有可能在未來重度依賴AI的行業應用——但是,這些產品都尚未成熟或尚未被驗證。而百度信心滿滿要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看到商業化的進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