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英特爾楊旭:未來與英特爾間合作互補,業務模式仍需創新

        英特爾楊旭:未來與英特爾間合作互補,業務模式仍需創新

        作者: 時間:2016-08-18 來源: 集微網 收藏

          2016信息技術峰會(簡稱IDF2016)昨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隆重揭幕,今年的論壇重點不再以PC為主,而是更多聚焦在計算擴展、體驗創新的科技產品上,包含虛擬現實、無人駕駛、云計算和工業物聯網等方面,為未來科技的發展帶來豐富的想象空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677.htm

          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在會后接受包括集微網在內的媒體采訪,解答關于產品定義、發展前景和業務轉型等方面的問題。

          以下為此次采訪實錄(有刪減):

          記者:關于Project Alloy虛擬現實顯示設備的東西,從什么時候開始策劃,花了多久時間?為什么我們采用融合現實的說法來命名,而不是選用AR或者VR其中任意一個?

          楊旭: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首先VR、AR、包括人工智能,這種應用其實在計算機產業領域已經好多年了,20多年前叫AI,現在只是在探索和應用的方向不太一樣。

          今天可能關于VR的應用,游戲多一些。英特爾也做了VR,因為VR他有很多傳感器,靠英特爾的深度攝像頭(Depth Camera),它可以收集到周邊的所有信息,感知里的位置,甚至深度,是RealSense,把這個東西放在這兒,馬上能掃出來這東西的長寬高,英特爾做出這么一個模塊。

          現在又在做AR、VR,其實他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剛開始可能應用在VR多一些,在AR上微軟一直在開發Hololens,英特爾在與包括微軟在內的合作伙伴溝通后發現,大家都有意愿將AR、VR融合在一起考慮,而不是單獨的應用。所以我們根據以前的技術積累和未來的方向做了一個決定,把他們融合在一起,叫做“融合現實”(Merged Reality),既符合微軟的方向,也與產業里的合作伙伴一致。目前來做最大的挑戰是具體應用,如何讓人們真正感受到“融合現實”帶來的應用感受,體現出它的增值效果,這些都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索。

          今天在臺上的幾個啟發開發商思維的應用,目前還只是一個很初期的,真正把這些產品開發出來是非常復雜的。其實很多年前,英特爾做過一個故宮的Virtual Tour,那時因為技術條件無法實現的今天將變得有可能。如果你想要開發,就要把故宮里的全部都錄下來,那時只是一個3D模型,現在可以把真實的場景放在虛擬環境中,還可以實現互動,很了不得。即便這個開發過程極其復雜,但你可以想象出它的應用前景還是很棒的。

          記者:英特爾在SoC這塊相對來說是不是短板?

          楊旭:你說是短板,我認為只是術業有專攻。因為英特爾以前芯片更多的是在電腦,數據中心端,主要用于為大型計算提供高性能的芯片。但是現在明顯看到,手機是英特爾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前幾年,我們想把各種功能模塊做成SoC的方式,靠輔助系統去支持它,既要求設計快,又要求成本低,功耗也很低,這些都是英特爾需要不斷加強的地方。

          但是現在像是VR、智能手環等智能終端設備的SoC,都要去做是很難的。一定是要有選擇性的,這是英特爾這幾年總結出來的經驗。首先,把我們能做好的地方,計算能力、傳輸能力、通訊、存儲等方面首先做好。然后,在感知技術上我們的3D RealSense,可以讓電腦去智能感知,未來包括機器人、無人機甚至自動駕駛等除了需要實時計算外,還要感知周邊環境,RealSense對未來的很多應用包括VR,AR,MR等都是有巨大幫助的。

          像是做SoC,哪些領域的SoC做出來是有優勢的?例如像智能手環這類SoC,我們短期內可能不會去做,一款小米手環(79人民幣)你想里邊的芯片才多少錢。這里面還有一個經濟規模問題,我們可以在其他領域尋求合作的方式,國內有這么多做SoC的公司,他們的設計周期短,成本功耗控制也非常好,我們在中國的整體策略也與以前大大不同。

          記者:其實我一直說英特爾一是全世界做行業發展戰略最好的公司,沒有之一。但是在電腦、手機行業,英特爾被后來者(ARM)居上。目前ARM在中國擁有大量的開發者,在物聯網時代更具優勢,從去年英特爾陸續推出酷睿、愛迪生,居里和焦耳四個平臺,客觀來說對大陸的很多開發商來講,這四個平臺都沒有那么熟悉,未來將如何面臨ARM的PK?

          楊旭:這個問題是媒體們比較關注的,我從兩個方面來給大家回答。首先,你說的PK這個概念得稍微改一改。PK是指什么,計算和計算PK,讓英特爾的芯片和ARM的芯片,在計算技術上面去PK?以大家的概念,比如說電腦芯片、手機芯片來自英特爾,未來許多智能應用的芯片可能來自ARM,這是一種基于量的對比的固有模式,不夠準確。

          其次,從思維方式來考慮,像是很多領域除了計算這塊,英特爾不一定去做。倒不是英特爾的技術不用在智能終端里,像有些感知方面采用英特爾的技術,計算方面采用ARM的技術,這實際上是一種合作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互補的關系。例如小米手環中采用的芯片,并不需要英特爾的芯片。但是未來在實時感知方面,也許采用的是英特爾的感知技術。

          記者:中國互聯網市場很大,不過云計算跟云服務的規模還遠遠不全面。英特爾對中國的云計算市場是一個什么樣的態度,你怎么看云計算未來在中國的方向呢?

          楊旭:我們最看好的當然是規模和應用本身。在服務方面的應用不是我們的強項,但是我們在國內和包括BAT,百度、阿里、騰訊這些在互聯網布局超前的企業合作,他們有很多新的應用,做的非常具體,我們共同去探索挖掘未來的大數據應用。

          數據統計現實,未來將有五百億的智能終端設備,兩千億的傳感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整個產業,對英特爾都是好消息。目前來看,把數據拿來做什么用,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一切皆有可能,希望能做到更多的增值服務。

          記者:英特爾過去一直是一個非常高利潤的公司,這個高利潤其實是由英特爾無與倫比的制造技術和在PC制定標準上的領先地位來決定的。未來由純粹的PC轉型到物聯網等創新型的產品,在這樣平臺轉換的過程中,如何保持高利潤,這方面英特爾是如何考慮的?

          楊旭:為什么英特爾每次都要給華爾街預測我們下一個季度的利潤大概在60%左右?人家說因為低于這一值很多人會變得非常緊張。我回答說50%多已經很不得了了,結果他們給我算了一筆賬。現在建一個22納米的工廠大概需要花費55億美金,14納米的話是75~100億美金,英特爾每年的研發投入還要上百億,所以研發和工廠投入加起來一年都要二百多億,利潤如果達不到60%是無法支撐現有的業務模式的。一個半導體企業如何維持高利潤是非常很有挑戰的,因為這與投入有很大關系。

          記者:無論是物聯網、各種連接平臺或是數據分析,最終其實是體現在服務價值上,消費者作為最終用戶,愿意付的是一個服務價值。創客也好,供應商也好都是以軟件服務為主,而英特爾則是提供整個開發平臺,與PC時代一家獨大不同,微軟都要與其它合作伙伴合力打造一個生態系統,在現有的生態系統下,英特爾如何來主導市場?

          楊旭:若按照傳統思維,從芯片本身來看,60%的利潤轉化去投入到研發和工廠,一下子就將利潤全消耗掉了。現在光靠這些還遠遠不夠,工廠又貴,PC的量又在縮減,一旦你的量達不到銷售額肯定受阻,必然影響整體利潤的提升,投資工廠就觸底到紅線了。

          英特爾目前提供的產品仍有些碎片化,對目前來說仍是一個挑戰。我們不再只是看見一個芯片插進去就可以。我們還要通過存儲、連接、云計算等經過大規模的存儲、傳輸和處理過程,通過整體的解決方案保證高利潤,否則芯片業務難以支撐。然而物聯網仍處于早期,碎片化明顯。我們如何通過新的方式去賺錢,比如說平臺化。我覺得對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技術去啟動未來物聯網的新應用,利用開放平臺的方式將碎片化技術整合起來,使其轉換成有經濟價值的產品。

          記者:微軟正處于轉型期,OS免費,把Office免費放到云端,希望你每次使用時消費。英特爾未來會不會考慮?

          楊旭:我們在探索這個,你考慮的問題是我們現在考慮最棘手的問題,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物聯網的應用本身非常碎片化,所以我們提供的技術也顯得很碎片。如何利用技術啟動未來物聯網的創新和應用,怎樣將其轉變成有商業價值的產品,這需要業務模式方面的創新。關于英特爾未來的業務模式目前還處于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希望有消息可以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

          記者:您提到希望大家換一種思維方式來看運營商,那么在英特爾內部,過去兩年里,英特爾是怎樣讓員工來轉換思維呢?有哪些收獲?

          楊旭:任何時候改革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對我們來說非常難。目前公司內部的工作還沒有結束,仍在進行中。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希望”,這兩個字是最關鍵的,固有的思維模式不光只是英特爾的思維模式,包括媒體朋友對英特爾以前的了解,包括英特爾員工自己。如果你問英特爾靠怎么賺錢?英特爾員工十個人會有九個人告訴你說芯片。我相信員工們正越來越多的看到,我們還在做關于虛擬現實、無人駕駛、云計算和工業物聯網領域的產品,會很興奮的。

          幾十年來,我們都只是靠芯片賺錢。但現在“融合現實”讓我們看到新的希望,英特爾提供的不再是單一的電腦芯片,包括3D RealSense技術的研究在內,甚至今天早上體驗的籃球,還有更多體育項目值得我們去探索,這些將給人們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以前在家看音樂會,你可能只是能看到音樂家指揮家的背影,未來你可以360度的全視角欣賞。

          英特爾推動這些體驗的全新技術,我們讓員工們首先看到,會感受到未來的方向。也許一開始不了解,你逐漸了解了,越了解信心就越足,這個方向是正確的,產業包括人們的應用體驗都在追求這個方向。

          一年前兩年前BK上來的時候,我要去搞這個方面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相信100%的人只相信PC,PC不行了肯定就不行。但現在大家逐漸看見,不光是PC,PC之外有很多產品。PC行業正逐漸發生演變,也許未來PC變成了AR、VR的中心,許多應用可能要從這方面顯示出來的。

          我們要讓員工們不斷的看到新應用的擴展,更多更大的產業融合,和未來物聯網帶來的新機會,迫使英特爾人思考,除了提供芯片還有什么。現在包括儲存、3D閃存、感知技術和軟件平臺方方面面,如何利用將它們變現。英特爾正朝著新的方向轉型,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至少大家對未來看的更清楚,更加認同這個新方向。



        關鍵詞: 英特爾 英特爾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安县| 道真| 乌鲁木齐县| 达拉特旗| 仁布县| 沈阳市| 蕉岭县| 恩平市| 邢台县| 威宁| 黄龙县| 贵溪市| 凤台县| 保德县| 平顺县| 锦屏县| 永嘉县| 酉阳| 荣成市| 新和县| 万年县| 拜城县| 遂溪县| 石嘴山市| 樟树市| 高陵县| 景东| 突泉县| 洪江市| 江华| 中宁县| 台东市| 上饶市| 柘荣县| 南安市| 丽水市| 黑山县| 娱乐| 福泉市| 永修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