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強勁承載 信息化惠及億萬人民
1987年9月14日,中國人向世界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這封《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通過“大腦袋”計算機一字一字敲出來的郵件,第一次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互聯網足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740.htm7年之后,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
而當時的64K網線,在如今看來還沒有4G手機的網速快,可正是這根不起眼的“龜速”網線,正式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時代。
傾力投入 未來十年讓信息化惠及億萬人民
加大提速降費舉措;打造網上絲綢之路;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穩步推進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加深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分享經濟;以信息化構建新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助力美麗中國;以信息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016年7月27日,《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從政治、經濟、民生、社會、生態等多層面,為未來十年信息化大發展奠定了基調,指引了方向。
讓信息化惠及億萬人民,是《綱要》發布的重要意義。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共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國家一直不忘的堅守。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及邊遠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復雜、人口居住分散,給電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維護帶來困難;相對薄弱的經濟基礎,也影響了網絡運營商的進一步投入。
為推動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建設發展,縮小數字鴻溝,2015為了讓中華大地上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信息化給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針對任何人都要提供無地域、質量、資費歧視且能夠負擔得起的“普遍服務”,開始成為各級各部門的工作重點。年底,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印發<2016年度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申報指南>的通知》。
按照“中央資金引導、地方協調支持、企業為主推進”的思路,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推動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建設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助力實現2020年98%的行政村通寬帶、農村寬帶接入能力超過12Mbps等“寬帶中國”戰略目標。具體到2016年,兩部委指出將支持不超過1.5萬個未通村、2.2萬個升級村寬帶建設和運行。
截至2015年底,我國行政村電話通達率已達100%,鄉鎮寬帶通達率已達100%,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十多年間,通過“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我國累計投入了900多億元,解決了約21萬個行政村和自然村通電話的問題,以及約15萬個鄉鎮和行政村通寬帶的問題。
而到今年6月份,工信部公布的試點城市已經達到186個。根據各省公布信息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省電信普遍服務基金已經落地24.3億,其中,陜西、內蒙、寧夏、云南、甘肅、貴州等省份補貼金額超過2億元……
從互聯網到信息化 22年飛速前進
2016年,中國與互聯網已攜手走過22年。

2006-2015年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發展和高速率用戶占比情況。
根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中國居民上網人數已過半。其中,2015年新增網民3951萬人,增長率為6.1%,較2014年提升1.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增速有所提升。
在這一發展歷程中,飽含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追求“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信息化的發展與鞏固,為國家發展和治理轉型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網絡走入億萬家庭,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一批信息技術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進入世界前列,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產業體系。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深化,“互聯網+”異軍突起,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加快,信息化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我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信息化大國。
軟件技術創意十足 “中國芯”強勁承載
“當前,電子信息產業是全球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領域,也是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并在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數字電視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這樣說道。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個數6.08萬家,其中電子信息制造企業1.99萬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4.09萬家。去年全年完成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4%。
軟件業的崛起背后,離不開硬件的支撐。如果說數據和信息是水,那么芯片就是承載這股活力之泉的容器。
據通信企業協會消息,我國已成為芯片專利申請大國。國際專利檢索公司QUESTEL報告顯示,在過去18年里,全球芯片專利數量增長了6倍,我國芯片專利量增長了23倍。在芯片專利申請數量方面,我國已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一。在全球芯片專利前30位專利權人中,我國中興通訊、華為公司分別居第23、27位。其中,中興通訊專利申請年復合增長率達58%,居國內企業第一,專利覆蓋2G、3G、4G、Pre 5G及5G芯片、虛擬化網絡、物聯網芯片、云存儲和云計算等領域。
“華為對于芯片的研究從1991年就開始了,海思芯片去年也實現了5000萬片的發貨。”華為輪值CEO郭平接受記者采訪時用這樣一個數據展示了“中國芯”的實力與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