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收購ARM 孫正義:迷茫時要考慮遙遠的未來
7月19日,據外媒報道,軟銀將以320億美元現金收購英國移動芯片公司ARM。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535.htm這筆投資將成為亞洲在英國歷來規模最大的投資。而軟銀掌門人孫正義也因為此次豪賭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ARM是一家什么公司?
追溯ARM的歷史,其實和計算機公司有關。199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旁邊成立的ARM,前身是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公司Acorn 的芯片設計部門。Acorn采用的計算機處理器(CPU),架構和當時的主流、與后來主宰計算機世界多年的英特爾不同,采用的是效能相對較低,但也相對省電、低成本的“精簡指令集”(RISC)架構。
這在當時并不是主流,甚至到了80年代末期,Acorn公司已瀕臨破產;而正在開發新款PDA“Newton”的蘋果為了尋找低功耗芯片,找上了Acorn,出資扶持Acorn芯片部門獨立,由12個負責芯片架構的工程師開設了ARM。Newton最終沒有成為主流產品,但獨立出來的ARM,慢慢走出自己的模式。
當時,半導體產業的主流是像英特爾那樣,從芯片設計到晶元制造所有流程一手包辦的公司,資本門檻很高。沒有如此財力的ARM,轉而開發出授權的模式。ARM 不直接生產芯片,甚至也不直接設計芯片,而是提供一套芯片設計的架構,將知識財產權賣給想要自己設計處理器芯片的公司。客戶一旦決定使用ARM的設計,要先支付一筆授權費用(license),接著每賣出一片芯片,ARM再向客戶抽成,成為ARM的營收來源。
ARM在智能手機興起時遇到了春天。不管是蘋果為新手機自行設計的芯片,或是后續Android陣營的小米、HTC等,背后高通、聯發科的芯片都是“ARM 聯盟”。正是ARM開啟了一輪智能手機的新盛世。
如今,全球逾95%的智能手機配置ARM芯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智能手機時代主宰移動世界的芯片之王,不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英特爾,而是來自英國的ARM。
收購ARM為了圓夢
為何要收購ARM?便要從軟銀掌門人孫正義那個人工智能夢想開始。
2015年4月30日,孫正義在清華深圳研究生院財富管理中心演講時表示:“越是迷茫就越要往遠處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我們考慮長遠一些,徹底考慮一下300年后的人類的生活狀態、社會、技術的進化。”
最近幾年,軟銀一直在積極推進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他們推出了Pepper人形機器人,并且還會不斷提升公司的人工智能行業競爭力。
今年年初,談及軟銀未來的發展時,孫正義表示:“我想建立一家可以持續增長至少300年的公司,為了實現持續的增長,我們需要找到所有的潛在障礙并找到解決的辦法。”其中,人工智能被孫正義寄予厚望。
對于人工智能,孫正義這樣描述:“技術奇點已經開始出現,人工智能開始超過人類。即使人工智能超過人類,我們也不應該將它視為威脅。相反,誰如果可以從人工智能中獲得最大好處,誰就有機會成為新時代的英雄。”
奇點正在到來,不僅在知識領域,甚至在智力層面,人工智能都將會接管人類。這個奇點會在本世紀到來……如果展望未來30年時間,毫無疑問,軟銀的重心將放在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和物聯網領域上。很明顯ARM在芯片領域擁有的技術優勢,對軟銀的未來布局至關重要。
據Juniper Research公司的數據預測顯示,物聯網設備將在2020年達到385億,增長幅度非常大,是未來智能家居的新方向。隨著移動設備的快速增長,ARM芯片使用設備也在快速增長。2015年使用ARM芯片的設備數量有150億,比2010年增長近60億。
收購了ARM之后,無論是軟銀,或者是孫正義有望續寫一個千億帝國的神話。
對中國公司有何影響?
孫正義的商業帝國藍圖再美妙也是人家的,我們還是應該好好想想軟銀收購ARM對中國芯片產業有何影響?
近年來,中國芯片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涌現出了華為海思、展訊、聯芯、全志、瑞芯微、新岸線等芯片設計公司,在IC Insights公布的2015年全球前十大IC設計公司中,華為海思和展訊更是名列前十之列。
在中國ARM陣營芯片設計公司輝煌的光環下,卻存在核心技術完全依賴于ARM的隱憂——在華為海思、展訊、聯芯、全志、瑞芯微、新岸線等公司已經商用的產品中,在核心技術上全部高度依賴ARM,都采用購買ARM CPU核授權的方式開發所謂的國產CPU或SOC。具體來說,華為海思、展訊、全志、瑞芯微、新岸線等公司雖然已經賣出了數以億計的手機、平板芯片,但已經商用的產品中沒有一片芯片的CPU核是自主開發的,全部都是購買ARM的CPU核授權。因此,一旦ARM收緊授權,將對中國ARM陣營IC設計公司造成毀滅性打擊。當然,在沒有政治力量干涉的前提下,發生收緊授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大背景下,就好像孫正義那句“迷茫時要考慮遙遠的未來”一樣,中國畢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市場,也是潛在的最大的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市場,還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等一大批優秀企業,我們在信息通信的核心領域不能受制于人,應該有未雨綢繆的準備,我們也擁有這樣的實力。
目前在CPU性能上,中國完全擁有在硬件性能上能夠替換ARM產品的芯片,真正的障礙在于軟件。一旦ARM收緊對中國廠商授權,雖然在3~5年內,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會遭受重大打擊,但也是逼著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放棄當今依附于ARM的發展路線,等于是逼著當今給ARM打工的國內公司加入自主技術陣營,在全國一盤棋的情況下,3~5年應該可以初步形成軟件生態。這種情況就如同當年赫魯曉夫撤走專家,逼著中國人把“兩彈一星”搞出來一樣。
其實對軟銀收購ARM這件事,無論我們是“過屠門而大嚼”或者是未雨綢繆,我們都不應該忘記其中最核心的本質:擁有更多的核心技術才是硬道理,而且會越來越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