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業崛起策略:三駕馬車并用
三駕馬車并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131.htm中國半導體業發展需要采用研發、兼并及合資與合作的三駕馬車,都十分重要,需要齊頭并進。
依照目前的觀察,在研發方面,由于基礎薄弱、投資大、回報率低,加上缺少人才等,因此總體上企業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信心有些不足;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家在研發方面的支持力度尚顯不夠,以及產業大環境不完善。但是從長遠看,加強自行研發是根本措施,這一步必須要下定決心堅持走下去。因為任何先進技術沒有人會給中國,只有中國自己長一點,對手才會放松一點。
兼并的方法很誘人,也相對易行,目前業界對其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什么兼并能得到業界的推崇,可能與急于求成的心態相關。但是正如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所言,缺乏經濟技術實力強大和具有國際化運作經驗的收購主體,如果僅停留在資本層面操作,未來的整合,發展尚有多道險關。兼并不是目的,僅是手段之一,所以兼并之后的成效才是關鍵。觀察現階段可能熱情有余,因此對于兼并可能要作正確的引導,提前多做功課,少些沖動。“門當戶對”才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要多學習國際上有關的成功與失敗經驗,關鍵是爭取更高的項目達成率。
合資與合作,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有利于中國半導體業在新的高度下繼續前進。近期,中國半導體的合資與合作項目迅速增加。這與國際及國內的產業環境緊密相關,一個方面是全球產業的競爭加劇,能夠實現盈利的市場收縮,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IC市場,產業的熱點聚集于中國,再加上中國能提供資金以及各種優惠的政策,包括許多項目中方提供了大量低價的土地,僅此土地項目未來的升值空間就很大。從心態方面看,采用合資項目的方式,中方更加省事、省心,易于成功。但是,合資合作之后,未來的風險卻是相對更大的。
為了更大范圍提高芯片自給率,中國近期在著力突破兩類最主要的芯片:存儲器及CPU(其中主要是服務器芯片)。現在,英特爾、高通、AMD等都十分清楚,為了避免技術泄漏,一味地采用技術封鎖等策略并非總能奏效,所以,這些國際巨頭也在改變手法,有時會套上一件中國的“馬甲”,作出友善的姿態。
以服務器芯片為例,高通與貴州省政府成立的合資公司“貴州華芯通半導體”,專門研發服務器芯片業務,如今服務器開發平臺已經準備就緒;AMD將x86技術授權給天津海光,雙方的合作主要也是在服務器領域;更不要說嗅覺靈敏,早就把Power架構開源的IBM,麾下已經有了幾個中國企業在OpenPower平臺拼殺。
當然,英特爾也沒落后,2016年1月英特爾與清華大學和瀾起科技簽署三方協議,宣布研發可重構計算技術與基于x86架構的新型通用型CPU。英特爾進入中國31年以來,近日它首次把服務器產品全球首發放在中國。
然而,我們要永遠記住一點,它們都是有保護性的開放,最先進的技術永遠不會給中國。從總體上看,那些廠商都在利用中國的資金與巨大市場,它們承擔很少的風險。
總之,三駕馬車都是重要的途徑,對于中國半導體業發展都十分重要,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對于合資與合作項目,中方省心省事,但是僅提供成熟制程讓業界為之不平,因為先進制程技術不可能給中國,未來的風險也不少,而且今后的發展可能跳不開別人設計的軌跡。
至于兼并,現階段最受人追捧,因為相對上手容易,成果見效明顯,然而整合的麻煩與風險也很大,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而對于研發,可能是最難入手,因為它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并且成功的機率不太高。但是研發對于中國半導體業是最根本的策略,幾乎沒有捷徑可以繞過它。沒有自己的研發,中國半導體業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雖然對于研發的重要地位能認清者很多,可是真正愿意作長遠打算,踏實苦干者還是不多。當前最緊迫的事,一定要鼓勵企業樹立起決心與信心,并能踏踏實實地去攻克難關,同時國家要提供更完善的激勵措施。
雖然中國半導體業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卻也不可能找到一種相比三駕馬車能更加有效的發展方式,注定要付出辛勤勞動,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三駕馬車僅是手段,從根本上尚需企業尤其是骨干企業的踏實奮斗,因此調動骨干企業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關鍵。只有大部分骨干企業獲得成功,中國半導體業才可能有更大的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