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業崛起策略:三駕馬車并用
全球半導體業已進入新的格局,具體表現為產業趨于成熟,大者恒大,壟斷加劇。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半導體業崛起,應當采取哪些發展策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131.htm產業越來越顯成熟
此前,半導體行業有“吞金獸”與“印鈔機”之稱。如今,“吞金獸”仍然名符其實,而“印鈔機”的提法卻可能已經名不符實了。
全球半導體業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它的主要推動力,亦即主要應用市場,分別是個人電腦、互聯網、移動產品,如今正等待新的殺手級應用出現。
之前半導體產業的平均增長率可達17%左右,如今已逐步逼近全球GDP的增長水平。市場公司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的半導體業增長率分別為-0.2%、-2.4%、2.0%及2.2%。
另一個產業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產業進步的經典——摩爾定律已正式被修正,由之前的每兩年前進一個技術節點(或者稱0.7x),改為如今的2.5年或3.0年(或者0.75x,0.78x)。
產業成熟的結果就是大者恒大,壟斷加劇。之前業內有人戲稱未來半導體業是三足鼎立。這個觀點曾被當作笑話來聽,如今卻已經接近實現。全球每年近600億美元的投資中,英特爾、三星及臺積電三家占了一半多。許多頂級IDM大廠紛紛由28納米制程開始停止跟蹤摩爾定律,轉而擁抱代工,導致全球代工業的表現一枝獨秀。
大者恒大,壟斷加劇還表現在韓國在存儲器中繼續稱霸,全球DRAM制造商剩下三家(三星、SK海力士及美光),NAND制造商剩下四組(三星、東芝/閃迪、SK海力士和美光/英特爾),其中韓國的占比已達60%以上。
此外,在全球代工行業中,臺積電的市場份額達52%,對全球28納米及以下代工的占比達到80%。而英特爾在全球排名中地位居首,已經持續達20年以上。另一方面2015年半導體企業的兼并再次進入高潮,并購金額達到1250億美元。
中國半導體崛起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半導體業開始崛起。
自斯諾登事件之后,中國發出強力呼聲要迅速解決半導體業中的自主供應問題。2014年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大基金)”的推動下,又發起新的一輪發展熱潮。
此次最大的變化是大基金作為種子基金,引導其它資金共同參與投資,而且是要回報,基金由專業化的公司按市場化操作,盡量減少政府的干擾。盡管全球半導體業處于成熟期,而中國半導體業尚處在新興產業發展期,兩者是不同步的。
在新的格局下,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西方繼續阻撓中國半導體業的進步。它們的方法有兩個方面,一種是采用強硬的封鎖禁運,如對待中興那樣,發函阻止與中興的貿易活動,或者發起“337調查”及反傾銷懲罰。另一種辦法是所謂的“利益共同體”,打著合作共盈的旗號控制中國半導體業的發展方向,或者削弱中國自行研發的斗志。兩種辦法交替使用,它們既要拿到該要的利益,又要阻撓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
正如業界的預判,中國半導體業在全球崛起是必然的,問題是發生在哪個時間點,以及能有多大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