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芯”計劃開啟 中國“芯”未來美好
近期,臺灣兩家半導體巨頭臺積電、聯發科的高層先后呼吁臺灣當局允許大陸資本進入臺灣半導體行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2757.htm業界指出,大陸集成電路產業正迅速發展,在政策指導下,產業發展規劃龐大,臺灣半導體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在此壓力下,臺灣正考慮取消大陸對臺灣半導體設計行業的投資禁令,這意味著中國大陸企業未來可投資臺灣相關半導體公司,從而獲得后者先進的運營經驗與核心技術,這對大陸集成電路做大做強有益。
芯片又可叫做集成電路或半導體,它是一種微小體積的電子元器件,在電子信息產業具有極高價值。
當前我國本土芯片僅能滿足國內IT行業20%的市場,絕大部分芯片需要從國外采購。因此,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對外國進口芯片依賴嚴重。
以存儲芯片為例,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采購國,2014年,我國采購了全球約兩成的存儲芯片,采購金額高達100億美元,2015年前十月,我國采購的存儲芯片金額已經上升至120億美元,預計2015全年采購金額將達140億美元,約為全球存儲芯片市場的三成。
芯片消費嚴重依賴進口,這對國家經濟和安全不利,因此近年,政策頻繁利好集成電路產業,開始本土“強芯”計劃。
2014年,我國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同時又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即大基金),2015年,《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將集成電路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產業名單,近期,財政部又下發了關于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
政策利好 集成電路產業鏈與市場均受益
受上述政策利好,我國集成電路市場不斷擴大,產業鏈與產業聚集區也已成型。
2013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約為91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1%;2014年銷售額突破萬億元,達10393.1億元,同比增長13.4%;2015年集成電路銷售額為11024億元,同比增長6.1%。

2015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下滑,當年市場銷售額為3352億美元,同比下降了0.2%,智能手機增速變緩以及PC市場萎靡是主要原因。與之相比,受益于政策扶持,過去一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卻依舊高歌猛進式發展。

產業鏈上,集成電路產業有上中下游三大環節。其中,上游是芯片設計環節,我國有海思、展訊等公司;中游是制造環節,中芯國際、振華科技是代表;下游是封裝測試環節,我國有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
產業聚集區方面,我國已經有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域,這三大區域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銷售收入占全國整個產業規模的90%以上。
環渤海區域側重芯片研發,以北京市為核心;長三角地區注重芯片制造與封測,以上海市為核心;珠三角地區側重芯片設計環節,以深圳市為核心。
兩大趨勢預測:整合并購與新興市場
隨著國內智能機市飽和,我國也將面臨移動芯片發展困境,因此亟待尋找更多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需要把握以下發展機遇:
其一,信息安全上升至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定位芯片與軍工芯片國產化趨勢將進一步明顯,值得關注;
其二,物聯網技術不斷落地時代,可穿戴設備芯片、VR頭盔/眼鏡、無人機等智能硬件芯片將日益受到市場歡迎,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需要引起重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