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任正非陷入“迷茫”的不只是華為
2012年10月8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了長達52頁的調查報告,認定華為、中興兩家中國通信設備公司在美投資,涉嫌侵犯“美國國家安全”,將華為帶入輿論漩渦。如此高大上的報告里面卻有著很多啼笑皆非的所謂“證據”。其中一個證據就是中國企業過去最喜歡使用的詞匯“國家龍頭企業”。報告中將“國家龍頭企業”英文用詞翻譯為“國家冠軍企業”,看,這不是不打自招嗎,自己都承認自己是國家的企業了?蘋果、微軟什么時候說過自己的美國的“國家龍頭企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2696.htm在跨境數據成為國際貿易和國家安全最重要的驅動力的今天,作為掌控數據流動最關鍵、最敏感的通信設備的企業,華為一旦被當上與政府之間有著非同尋常的緊密關系,不但歐美等西方國家不敢信任華為,就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必須加深疑慮,另眼相看。再也沒有比這種對信任的侵蝕,更有力地損害華為在全球業務的正常開展。所以,如果我們的政府支持和愛護華為,一定不能固守自我,而要首先站在華為的角度,設身處地,體諒華為全球面臨的真實境況。千萬不要因為一片熱忱拖了后腿,幫了倒忙。讓華為與政府保持距離,保持企業身份的純粹,就是對華為最好的支持和幫助,就是讓華為為中國崛起為中華民族復興做貢獻創造最好的環境。
第三,做企業來說,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這兩年華為的日子的確好得一塌糊涂。不少華為員工自己都調侃,公司現在數錢數得手軟,發錢發得疲憊。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好得都超乎想象。而危機意識,是華為走到今天的“傳家寶”。這種時候,任正非的迷茫說,當然是對公司內部最好的清醒劑。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任正非的“迷茫”是真切的,是發自內心深處。
這種迷茫,可能超越了大多數人的認知。我們還真需要深入分析一下,任正非真正迷茫究竟是什么?“華為正逐步攻入行業的無人區: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這里既有華為第一次擔當領航者的豪邁,更有內心的棲惶。前方的道路,既沒有現成的軌道,也不在原來的軌道。那就是整個時代面臨的顛覆性的產業變革。在這種變革面前,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華為今天的成功與未來長遠的競爭優勢,其實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正如我們的夏至,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而此后就是一天比一天涼快的日子。對于一直秉承管道業務為核心的華為來說,這種危機感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更是即將直接面臨的。
傳統的通信行業遭受沖擊
最近通信行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華為在歐洲云計算領域最親密的戰友德國電信的言論。德國電信呼吁其他電信運營商也一起加入由Facebook主導的電信基礎設施項目(TelecomInfraProject,簡稱TIP),從而逃脫設備商為運營商們設置的“枷鎖”。這種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的“反水”,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信號。
如同本屆美國大選標志著互聯網顛覆美國傳統政治結構一樣,整個通信行業的權力結構和運營機制也已經抵達臨界點:互聯網革命走到今天,運營商的好日子已經徹底結束,通信設備商從歐美轉移到中國也基本完成。也就是說,開源節流的非革命性手段已經用到頭了,接下來已經退無可退,除非改頭換面,脫胎換骨。ICT產業的權力已從原來的運營商、設備商、IT軟硬件企業一端徹底轉移到掌控著海量用戶的互聯網平臺。
運營商需要更激進的自救舉措,自顧不暇哪還能考慮設備商的利益?進一步擺脫設備商的依賴無疑是自救的舉措之一。華為、思科等設備商的挑戰無法回避。當然,事實上設備商早在運營商之前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各種手段另辟蹊徑,擺脫對運營商的依賴,甚至對運營商開始了釜底抽薪的運籌,比如云計算和智能手機等。危機面前,運營商和設備商各懷心胎,各奔各路,各找各媽,就是必由之路,狼奔豕突成為新常態。

幾天前,我去看汕頭海底光纜登陸站,曾經最高峰的時候,中國帶寬出口的60%在這里。可是現在其他地方開始建設的新的光纜,帶寬一下子就提升1000倍。意味著原有的優勢可能一夜之間迅速消失殆盡。現在亞馬遜、Facebook等公司,不但自己做服務器,自己做路由器,自己做交換機,自己拉光纜。主要理由還不是因為考慮成本因素,而且因為傳統設備商的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云計算最新的需求。這是運營商和設備商最大的噩夢。云計算時代,需要全球的數據和服務高度同步,要求的帶寬時延非常苛刻,運營商傳統光纜的標準很可能就滿足不了。也就是說,運營商和設備商傳統的商業模式失效了。
2015年,亞馬遜云計算不到100億美元,今年收入規模應該在150億美元以上,3年左右就可能達到500億美元以后。可以想象,屆時運營商、設備商以及傳統IT企業的日子一定會像今天的報紙雜志一樣,進入斷崖式滑坡。運營商作為管道服務商,還有一定的空間,能夠繼續混口飯吃,畢竟各國運營商還有各種政策和資質的壁壘。但是,曾經當家做主,吃香喝辣的日子從此就要結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