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成長煩惱:“大腦”留在深圳 “肢體”搬到東莞?
于是在廣東,深圳坂田和東莞松山湖就形成了華為相對集中的基地。華為的供應商因為同樣受到深圳寶安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也跟著往深圳旁邊的東莞和惠州遷移,部分供應商同樣選擇落戶在松山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968.htm可見,華為對子公司的選址“牽一發而動全身”。“既然選擇了松山湖,就肯定要聚焦一點。”據悉,現在終端的制造業務已經在松山湖運作,未來還有研發等業務。
深圳的“土地包袱”
據了解,松山湖園區容積率為0.8,而華為終端項目所在地地塊容積率為0.5-0.8。“低容積率是建工業廠房的需要,因為要建工業設施、安全設備,容積率就高不了。”一名地產業內人士解釋。
然而,對于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龍崗區來說,其產業空間正進入緊縮期。
今年五月初,龍崗區在其發布的企業創新能力分析報告中指出:“在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全面緊縮,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變得舉步維艱,龍崗區亟需通過創新提高生產力,提高人均和地均產出效益,降低經濟增長對勞動力和土地的依賴程度。”
當地正積極研究拆除重建其舊工業區,做二次開發,以提高空間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思路主要是,提高地塊容積率。
調查顯示,龍崗現有889個工業區,總占地面積80.5平方公里,規劃保留為產業用地42.2平方公里,涉及514個工業區。其中,適合改造升級的工業區共373個。
龍崗區方面指出,這些工業區容積率在1-2之間的用地占比56.8%,平均容積率約為1.3,“容積率偏低,提升空間大”。
龍崗區相關表示,拆除重建類“工改工”的主要政策包括四個方面:其中,提高開發強度提高指“新型產業用地容積率上限可達6.0,物流用地容積率上限可達4.0”。
據地產業內人士介紹,“這么高的容積率,是高樓林立的CBD的模樣。”這與華為終端公司所需要的低密度工業用地,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片區內配套設施更新速度慢,也造成了交通等方面的難題。
華為消費者BG(BusinessGroup)CEO余承東今年4月在朋友圈里談到道路擁堵問題:“早晨6點45分出發,7點10分左右就可到公司了,冬天早晨車更少。如果七點鐘之后出發,需要一個多小時。很多人建議消費者BG早晨7點30上班,不知大家意見如何?”
“深圳許多的工業用地都是舊改而來。就城市建設而言,東莞并沒有這個包袱。”上述了解深圳舊改的業內人士說。
土地的產值與成本
一位被安排到華為大學(高端培訓中心)工作的新員工透露,公司告知,三年后其所在部門會搬遷到松山湖,該員工認為“人均占用空間比較大的部門,是很適合搬到松山湖的。”
地產龍頭企業萬科同樣選擇在松山湖建設其住宅產業化研究基地,占地200畝。“當時我們是首選深圳,因為萬科是深圳的企業,但是深圳能批下來的產業用地太少,沒有談到合適的。”萬科建筑研究中心內部人士介紹。
人均產值和用地成本,是企業判斷旗下部門在不同城市區域布局的重要依據。
前述龍崗區用地的窘境,是深圳市的一個縮影。中金公司在5月23日發布的研報中稱深圳國土面積只有1997平方公里,只有上海的1/3,、廣州的1/4、北京的1/8,相當于一個普通縣城規模。
按照中金公司的統計,2015年,深圳每平方公里的單位土地面積產出GDP8.76億,比上海高出一倍有余,較之北京的1.4億更是多出五倍多。
深圳新增建設用地有限,這個現實決定了深圳的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其居住用途的土地價格僅次于北京,而工業用地價格則為最高,達到近3500元/m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