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定而后動 豐田為何堅持“年輪經營”?
“只要搶占了風口,磚頭也能在天上飛”。在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風頭日盛的今天,這句玩笑話,卻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90422.htm面對政策盛宴下的狂歡,執業界牛耳的豐田并不急于出手。這絕非保守抑或無所作為,而是這家企業“謀定而后動”行事風格的必然結果。即便如此,今年的北京車展上,豐田還是帶來了新PRIUS普銳斯、TOYOTA FCV PLUS概念車及TOYOTA JIXIE概念車,從混合動力汽車(HEV)、氫燃料電池及新型代步工具三方面,展示了自身對汽車進化路徑的思考。

盲目跟風不是豐田的喜好,就推動新技術的商業化而言,它自有一套節奏。當然,穩扎穩打也不能和因循守舊劃等號,“慢豐田”的背后,依然是其對自身技術實力的強大信心。
約一個月前,豐田官方發布了第四代普銳斯家族一位新成員的細節圖片,新車的中控臺上,一塊11.2英寸的巨屏赫然在目,氣場絲毫不比特斯拉遜色;更奇妙的是,與那些純為吸引眼球乃至圈錢的概念車不同,這塊豐田史上最大中控屏與新車自身的氣質異乎尋常地協調;其中原因就在于,作為其載體的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原本就是豐田頂尖造車技術的結晶。

在中國,很多人以為,豐田擅長營銷,但對新技術缺乏興趣。事實上,撇開經濟實惠、乘坐舒適、安全可靠這些特性不提,豐田在混動車型上的造詣,早就證明了其作為“技術控”的一面。
將時鐘回撥到1997年,第一輛普銳斯駛離生產線時,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其搭載的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行星齒輪傳動機構以及雙電機,將掀起汽車動力領域的一場風暴。20年后的今天,豐田混動車型的全球銷量已開始沖擊900萬輛大關,雷克薩斯品牌也在其中貢獻了100萬輛業績。在中國,得益于豐田中國從研發到生產的本地化戰略,全新的卡羅拉雙擎和雷凌雙擎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競爭力。

如果把豐田的技術儲備比作寶庫,那么,在燃料電池實用化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混合動力無疑是寶庫中最閃亮的那顆寶石。后者超然眾生的地位,也令混動車型與新技術、新概念的結合變得順理成章。例證就是,谷歌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時,其測試車隊中就有不少藍色車標的豐田及雷克薩斯汽車。
其實,歐美車企很清楚油電混動技術的戰略意義。迄今為止,豐田仍是全球唯一一家實現了混合動力車型大規模商業化推廣的主機廠。形成這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豐田混動技術從一開始就是市場導向而非政策導向的產物,它的支柱是廣大用戶的認同,而非權力的垂青。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混合動力汽車的優勢是全方位的:越級的油耗和動力表現、比普通燃油車更低的維保成本等。于是,在國外成熟市場,豐田混動車型的銷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在消費觀不斷進步的中國,其前景同樣為人所期待。
對豐田自身而言,規模化效應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一方面,大批來自私人用戶的回饋,令其在優化混動系統性能方面逐漸擴大先發優勢;另一方面,大規模量產令車輛成本持續降低,以第四代普銳斯為例,其混動系統成本只有初代車型的1/8,而作為關鍵指標的燃油經濟性翻了近兩番,測試綜合油耗不到2.5L/100km。藉此,豐田混合動力技術擺脫了對政策扶持的依賴,實現了良性循環,可以完全憑借產品力在市場站穩腳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