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角度解析智能手表 創業者的機會在哪?
不久前,易觀智庫發布了《中國智能手表年度綜合報告》,將2016年定義為智能手表在中國市場的啟動器,并給出了2018年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億美元的預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446.htm可從另一方面來看,曾經備受矚目的智能手表,或多或少被貼上了“雞肋”的標簽,創業者的狂躁也讓這個行業一直活在概念紅利下。如今智能手表歸于平靜,用戶需求卻被充分挖掘,操作系統和產品形態日益完善,基于健康大數據的服務體系也逐步成熟。誠然,智能手表似乎迎來了真正的機遇期,而對曾經打過退堂鼓的創業者來說,還有機會分一杯羹嗎?

易觀智庫為國內的智能手表行業描繪了這樣一幅生態圖譜,大大小小細分了16個市場,總結來看可分為智能手表、銷售渠道、解決方案、操作系統和元器件五個部分。這些領域的市場成熟程度不盡相同,對創業者來說也意味著不同的前景和機會。
智能手表,市場很大仍不成熟
當創業者一窩蜂的涌入可穿戴市場時,智能手環等運動追蹤設備確實在國內打開了市場,樂心、bong等創業公司也脫穎而出,但在智能手表上,國產品牌卻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我們先來對創業者做一個SWOT分析。

分析來看,對創業者來說智能手表產品創業可謂風險與機遇并存,大致可以歸為四點:
1、從IDC發布的《2015年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統計報告》來看,Fitbit、小米、蘋果、 Garmin和三星位列前五,雖然Fitbit、小米和Garmin的產品仍以智能手環為主,蘋果和三星的強勢上位,似乎預示了智能手表的大有可為。
2、縱觀國內智能手表市場,華為、中興、聯想、TCL等手機品牌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淘寶和眾籌平臺上也紛紛出現了可以媲美Moto 360的產品。可創業者想要和手機廠商正面抗衡,在資金、技術、營銷、渠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短板,況且智能手表仍處于市場啟動期,用戶也尚未對智能手表類產品產生剛性需求,在選購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品牌背書的影響,比如Apple Watch有幸躋身銷量前三,和蘋果的品牌效應不無關系。
3、老人、孕婦、兒童等利基市場仍然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也有創業者深耕于此。然而從現階段的銷量來看,360兒童手表和糖貓等有巨頭背景的產品依然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或者說這個市場還在培養之中。從另一方面來說,利基市場的規模仍比不上大眾市場,到底能夠容納多少創業者還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智能手表市場是創業者不可錯過一塊蛋糕,卻也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解決方案和元器件供應不成熟的前提下。
4、IDC給出的數據顯示,AppleWatch在2015年占據了14.9%的市場份額,除了品牌的背書,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蘋果瞄準了時尚和奢侈品市場,搶占了百達翡麗、寶璣等瑞士傳統手表廠商的市場份額。只是,AppleWatch的市場反饋并不樂觀,主要表現在續航和功能上,但運動跟蹤、提醒等功能卻被使用者所青睞。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將傳統腕表智能化,以滿足人們對于剛性功能的需要,不失為創業的一個方向。但在品牌效應薄弱以及產品品控不足等條件限制下,這類產品尚未形成爆發的態勢。
操作系統,門檻太高創業者機會不多
相比于智能手表成品,操作系統無疑是一個高門檻卻大有可為的市場。隨著谷歌對Android Wear的收緊,三星、LG等紛紛“逃離谷歌”,國內智能手表領域也表現出了對替代方案的需求,特別是在因為谷歌服務導致Android Wear在國內無法兼容的情況下。
國內也出現了相關的創業公司,比如被很多智能手表愛好者所熟知的Ticwear,憑借對Moto 360等明星產品的兼容在國內積累了不少原始用戶。但這類產品到底有著怎樣的市場地位,先來看下面的對比分析。

遺憾的是操作系統創業者并沒有打動對可穿戴設備虎視眈眈的國產手機廠商,上述所說的華為、中興等業已推出智能手表的廠商,前者選擇了中國版的Android Wear,后者則直接內置了TOS。與之同時,BAT也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操作系統,百度祭出了Duwear,騰訊上線了TOS,阿里的YunOS也推出了智能手表的系統。雖然百度尚未正式發力,騰訊卻早已借助TOS吸引了inWatch等首批合作對象,YunOS也迎來了包括沃邦和inWatch在內的合作伙伴。原因很簡單,相比于BAT等互聯網巨頭,創業者即便在早期的技術上占有些許優勢,在健康大數據、銷售渠道以及開發者平臺和交互技術上都有著明顯的劣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