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美國困局何解?妥協是唯一選擇!
近日美國以違反出口管制法規為由,對中興通訊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即中國并不陌生的”禁運”,這已經不單純是經濟問題,也不僅僅是國內選舉訴求問題。而是一次戰略性試探,也是一次國家間的要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299.htm精心選擇的一次要價
美國對企業違反類似法律的制裁強度不一而足,背后規律難循。比如,在伊朗、古巴和蘇丹等問題上,美方對匯豐的罰金高達19.21億美元,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被罰款3.3億美金,瑞信、德國商業銀行等也都繳納過類似罰金。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處罰名單當中,美國本土企業占比很低。
2012年,愛立信因將電信設備銷售給古巴,同樣違反了美國的禁運法案。事后,愛立信支付175萬美元處罰了事;再之前對阿朗和諾西的行賄制裁等也沒有到禁運的地步。現在,對中興的處罰結果還不得而知,但是,從前期已知的禁運來看,已經遠遠超過了對愛立信及其他相似企業的處罰力度。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11月,愛立信宣布與美國企業思科結成研發等合作關系。
制裁歐洲選銀行,制裁伊朗選石油,制裁中國選IT,這并非偶然。這樣的選擇不可能是隨機的,更可能是暗藏玄機。畢竟,這個事件已經長達4年,而且中興最終也沒有實現伊朗的該項訂單,而是因為提前被發現而取消。
并非美國不想制裁中國金融產業,而是難度較大。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國銀行在美國很少有業務,國際化程度也不高,且結算體系不完全依賴于美元,所以,一度受制裁的俄羅斯、伊朗等都希望通過人民幣結算,以減少依賴美元的風險。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與美元的逐步脫鉤從理論上成為可能。
這時候,選擇中興,更像是美國一個篩選過之后的選擇。因為相比金融行業,中國的IT整機制造領域,更加離不開美國,美國有必殺技。即使是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Android、iOS等操作系統和服務器等方面,也一樣離不開美國上游廠商。
但是,此前美國也曾經制裁過中國的超算,為什么失手了?因為超算并非民用產品,對美國依賴的部件種類要少很多,主要是CPU,而且對單顆粒CPU依賴較低,中國已經有了替代品。
但是,民用整機則不同。無論是中興、華為這樣的電信設備和手機,還是聯想這樣的電腦廠商都離不開美國的很多部件產品,比如,電信設備零部件數以萬計,有數百種來自美國,有CPU、也有光元器件、操作系統等產品。中興、華為、聯想的國際化依賴度又比較高,無法只靠中國市場,制裁它們的效果無疑更加顯著。事實上,在伊朗事件當中,華為同期也是受調查的廠商,美國是否擴大制裁不得而知。
綜合各種背景來看,此時,美國選擇中興大張旗鼓開刀,無疑會有其經濟和政治要價。但是,對于這種要價,目前真的有辦法直接對抗嗎?短期內不能。
無奈的裸奔
自從斯諾登揭開棱鏡門內幕之后,全世界所有國家才突然發現,自己國家的政府、企業、甚至普通民眾都是美國的監視之下,無異于裸奔——德國、法國等所謂的美國盟友的政府和企業也不例外,甚至波及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最高政要,很多更是最頂尖的、和美國競爭的企業。
但是,你也會發現。盟友也好、競爭者也好,大家除了抗議之外,幾乎沒有辦法反制。為什么?因為美國在信息產業領域的統治力是獨一無二的,CPU也好、操作系統也好、數據庫也好、路由器也好、域名服務的根服務器也好……幾乎都是美國控制的。因此,短期巨大的抱怨聲音之后,生活還要繼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