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補貼下 中國芯片業能否重振旗鼓?
臺灣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6804.htm我國如果想要實現這個雄心勃勃的戰略目標,擺脫對海外芯片的技術依賴的話,或許可以從臺灣昔日的境遇中得到一些指導性意見。

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臺灣就已經涌現出諸如臺積電等多家世界級的芯片代工廠,以及諸如聯發科等世界級的芯片設計商。但這主要還是歸功于臺灣廠商們成功抓住了時代潮流:當時,全球芯片行業都在向設計與制造相分離的生產研發模式轉變,而臺灣廠商們很好的抓住了這一趨勢。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臺灣企業近年來在向存儲芯片的拓展上卻舉步維艱。
“盡管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這段時間,臺灣政府投入了近500億美元來扶持這些臺灣的存儲芯片商,但奈何趕上的是存儲芯片‘大蕭條時代’,導致他們在競相追逐市場份額的過程中仍是一虧再虧?!?/p>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Mark Li
經濟學人獲得的數據顯示,雖然在2001到2010年這十年間,全球存儲芯片企業的利潤額達到了80億美元,但如果去掉三星和SK海力士的話,其他行業內的企業共計虧損了將近130億美元。
盡管500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不算小了,但分析師Mark Li還是認為:臺灣企業的研發投入過少,而且在營業額上過于求成,這也是導致其無法進入行業內第一梯隊的原因。
"近年來,全球半導體行業內的進一步成熟,加大了中國進入這一市場的難度。尤其是在近期行業內部大洗牌之后,存儲芯片市場中的老牌企業已經確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而芯片行業與軟件行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也開始變得更加復雜,這也使得我國企業更加難以插手。”
——浙江大學 Douglas Fuller
中國芯片業必須要完成的三大轉變
如果中國企業想要在芯片行業中取得主導地位,就必須完成三點觀念上的轉變:
從“成本文化”轉向“創新文化”;
從“國內視角”轉向“全球視角”;
從“閃電作戰”轉向“持久作戰”。
ASM Pacific Technology(在香港上市的芯片行業的設備供應商)的總裁 Lee Wai Keong對我國芯片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發表了如上看法。而在問及“紫光集團能否通過收購的方式來獲得技術領銜優勢”時,他笑著答道:“半導體行業的研發沒有捷徑可循。”
他的這句話也得到了事實的佐證:臺灣、韓國和美國政府對我國的諸多政策都明確禁止自家企業將最新技術傳授給中國企業。
盡管海思半導體算是個例外,但目前而言,絕大多數的我國本土芯片企業都在創新研發能力上大幅落后于全球領先廠商。據麥肯錫的咨詢師Christopher Thomas估算,僅Intel一家的研發開支就已經達到整個中國芯片業的4倍之多。

除了需要加大投入研發外,我國的芯片企業還需要引進更多經驗豐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畢竟人才是不分國界的,硅谷里也聚集了很多優秀的華裔人才。但如果像紫光集團這樣企業想要讓這些人才加入其中,就必須學會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從事創新研發(例如在世界各地設立研發中心等)。
而這便引出了第二項觀念上的轉變。目前來看,我國的芯片商主要還是在迎合國內市場。但他們如果想在技術上領先,就必須為攻占全球市場做好準備。愛國情懷也是有限度的,即使是在國內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消費者也不會因為支持國貨而去選擇使用質量不佳的國產芯片,那些想著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就更不用說了。
而最后一條或許是最難以接受,卻不得不完成的轉變。
麥肯錫的分析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行業內,從存儲芯片到處理器芯片,無論是設計、制造還是分裝環節,所有的利潤幾乎都在被一兩家頂尖企業所攫取中,而這也直接導致其他企業的虧損。
顯然,想要扭轉這種局勢,取得領先地位并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