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市場分析 > 與愛立信交叉授權背后:華為的隱忍與野心

        與愛立信交叉授權背后:華為的隱忍與野心

        作者: 時間:2016-01-20 來源:夸克點評 收藏
        編者按:2016年初的牽手愛立信,對于華為來說,正是以一種隱忍的姿態換取未來5到10年的戰機、戰略轉換的周期,5年后,相信會有更新的一幕,值得我們反思與重估它今日的舉動。

          與之間當然還會有持續多年的博弈。也在不斷懸掛著它的5G夢想,試圖未來繼續執掌行業。而它在放棄手機終端業務后,至今沒有放棄2G、3G、4G三個世代的終端底層專利,甚至還不惜成本與臭名昭著的專利流氓Unwired Planet交易的原因,在我看來,更像是為它的5G時代創造緩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006.htm

          為防止過往許多專利成為沉淀成本,我的預判是,未來5年,的授權策略可能會更激進。

          如此,就能理解為何甘心用如此巨大的成本,簽署專利交叉授權協議了。我能體會到一家持續崛起中的中國企業身上的那種忍耐力。當然,這于來說,確實也是必需。終端雖然目前談不上屬于華為核心定位,但卻是化解管道化壓力,構建云計算時代“端到端”服務體系的關鍵。而且,既然任正非已喊出1000億美元的營收要求,華為終端也必須消除各種不確定性,沖刺這一目標。

          協議對中國產業界的啟示

          那么,華為的這一動作,對于本地企業來說,有哪些啟示?

          首先一層,我認為,它就像華為官方披露續簽協議時的表態一樣,必須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為使用支付合理補償,這對于促進技術創新、共享與標準化,驅動和加速產業進步至關重要。

          那種通過區域布局逃避專利費用的策略,雖然一時有效,但若要有更大品牌擴張,走向全球市場,根本無法繞過。

          比如中國小米,它前年以來就遭遇了愛立信了警告,甚至一度走向印度法庭,后來雙方解決部分,小米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截至目前未見更大范圍的授權合作。這反映在小米的海外有限出貨上,也反映在小米不管水平布局、通過自身或生態不斷涉入新的終端產品上。也就是說,專利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的話,小米的商業模式會受到一定影響。

          我們甚至可以說,2015年,雷軍之所以在出貨上食言,與它的海外布局有限深有關聯。

          當然在商言商,只要小米在合法的區域行事,合理避險,也無可厚非。而且,巨頭愛立信多年來的專利授權價格,即便在FRAND 原則(公平、合理、無歧視)下,對許多新創品牌來說,也難承受。通過中國大陸“避風港”機制,規避風險,降低成本,也是許多企業的生存策略。

          但若想實現新突破,你必須付出代價。而且,很多時候,這種代價隨著時間積累,體現最深的還不是資金層面,而是你的技術創新方面。一味的躲在“避風港”里,會有麻醉感,延緩自身的技術提升、自主創新。

          當然,如果你有大把的現金,或者超強的資本運作,能抓住一些收購機會,就像聯想一樣,是可以獲得全球部分專利權,消除部分風險的。但沒有一家只靠收購獲得技術自主的。

          一些產業人士對于華為巨資付費有些不以為然,甚至有點嘲諷。他們沒有看到買單行為里隱含潛在市場的突破,產品與品牌影響力的提升。試想,如果華為手機沒有什么競爭力,它怎么可能有“機會”掏腰包。這不是庸俗辯證法。專利費說明了一個企業的業務正處于上升勢頭。

          其次一層,要意識到,盡管華為這次買單所費很多,但雙方簽署的仍是交叉授權協議。它意味著,愛立信類似業務也少不了使用華為技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能與巨頭簽署交叉授權協議,相當不易。

          你去梳理一下,在上述提及移動通訊巨頭里,只有三星少數幾個與它簽署了交叉授權協議。更多手機企業,只是單向付出專利費,甚至蘋果至今仍在與愛立信博弈,試圖通過久拖不決的談判,躲過這一周期。

          華為與愛立信暗中博弈多年,但近幾年很少看到它們之間發生訴訟苗頭。這印證著華為自主創新能力。如果沒有強大技術儲備,它不可能走到今天。只是說,這個階段,它需要中斷業務沖刺,到了買單更多的時候。

          還有一層,我覺得更為重要。要看到,未來的世界,不但本土實體經濟與ICT之間持續融合,全球區域經濟體之間也在發生形式上的整合,各種區域性的貿易組織、聯盟體持續形成,就像它對未來5G標準的技術統一、適應全球化訴求一樣,中國企業需要更多考量一個開放、融合的市場趨勢,如何學會在復雜的游戲規則里,利用自身的優勢,與國際巨頭共舞,已經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了。

          上面已經提到,華為的用心里,就有這一重,任正非多年來要求華為堅持自主創新,但并沒有強調過頭,陷入一種產業民族主義情緒。既然意識到未來的全球5G標準是一種融合模式,你無法保證自身技術完全主導,就必須尋求更多合作。

          與中國許多企業之間擅長的“三觀碎地”的撕逼不同,華為走的是技術開放模式。它的“被集成”戰略里,隱含著兩重用意:一是“以客戶為中心”,統籌所有適合的技術方案,包括外部方案,某種程度上,華為是全球通訊領域最大的系統集成商;二是你必須具有定義市場、應用的能力。說白了,你必須能主導市場層面的部分游戲規則。這兩者缺一不可。

          從開放合作來說,與愛立信之間的交叉授權協議,華為固然將付出許多代價,但它的另一面也是如此:愛立信的技術與方案,將納入華為的“被集成”戰略中,成為華為綜合服務體系里的一部分?;蛘哒f,愛立信無形中也不過是華為的技術供應商。

          事實上,華為雖然期望在5G時代建立全球統一標準,扮演的角色是“核心標準、技術創新”,但在這一前瞻布局上,并非封閉模式。除了在全球范圍設立諸多研發中心,招募國際頂級科學家外,華為一直堅持開放合作,建立5G產業聯盟,深度參與全球三大前沿機構METIS、5GIC、5GPPP的核心項目,華為甚至分別是三家機構的主要發起者、創始方、董事會成員。而在中國大陸,除了早期參與863 5G計劃外,華為還是IMT-2020(5G)標準的核心貢獻企業。

          可以這么說,沒有全球區域國家與地區的參與,沒有具體行業的參與,僅僅靠ICT企業,是不可能建立起統一的5G標準的。

          在我看來,華為與愛立信的合作,不僅是化解成長、尋求自我突破的必經之路,也是國際企業巨頭之間的一種均勢博弈,未來的產業競爭,動員的力量將是生態體系,它有此消彼長,但不會是真正的零和游戲。

          放在華為身上,它設定的目標是,2018年,將部署5G試驗網;2020年,正式部署商用網絡。如果再考慮到任正非對華為集團最新的整體期望,尤其是1月13日會議中強調的戰略機會點的把握,無論是運營商業務、企業級業務還是終端業務,都面臨一個緊迫的關口。華為雖然有從容的資本,但時間不等人。放在華為終端業務上,尤其如此了,一個100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等于說未來5年,每年增幅要高達30%,沒有一個開放的姿態、模式,幾乎不太可能實現。

          由此,我也判斷,華為終端業務會有兩條開放之路:縱向上,除了上面的集團資金換技術、換市場,換時間,為5G時代創造緩沖外,橫向上,它還必須通過擴充多條產品線獲得成長。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愛立信 華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临清市| 滦南县| 临沧市| 洞口县| 扶绥县| 台中市| 和平县| 郑州市| 博客| 祁门县| 嵩明县| 辽宁省| 南部县| 玉龙| 中阳县| 沭阳县| 虹口区| 绍兴县| 冷水江市| 普宁市| 安吉县| 宣城市| 沈阳市| 永寿县| 灌南县| 库尔勒市| 辉县市| 西藏| 溧水县| 罗江县| 江城| 五河县| 和政县| 徐水县| 罗山县| 金沙县| 囊谦县| 清河县| 乌鲁木齐市|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