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設計應用 > 基于FPGA的改進型分組交織器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FPGA的改進型分組交織器的設計與實現

        作者: 時間:2009-11-05 來源:網絡 收藏

        Turbo碼是由法國人Berrou于1993年提出的一種性能優越的信道編碼方案[1],其應用已逐步推廣到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和計算機通信等領域。作為Turbo碼編碼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Turbo碼的性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的設計成了Turbo碼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整個Turbo碼系統的優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1904.htm

          本文分析了交織器在Turbo碼中的作用,以及交織器[2]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種交織器,即交織深度和寬度可控的交織器的設計方法。該交織器可根據數字通信中信道的實際特性,做到交織矩陣深度和寬度可控,能夠更好的滿足不同幀長度數據傳輸的要求,從而達到最佳的抗突發連續錯誤的目的。

          交織器設計采用Altera公司生產的Cyclone系列芯片,利用其內部嵌入式存儲資源,用雙端口存儲器實現。

          1 傳統分組交織器的作用、原理及缺陷

          1.1 交織器的作用

          在傳統信道編碼中,交織器的作用是將信源序列打亂,將它們分散到不同的數據序列中,以消除相鄰碼元之間的相關性。這樣,當信號經歷衰落或突發干擾時,鄰近碼元被噪聲淹沒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從而增強了抵御長時間突發噪聲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接收端的譯碼接收。

          另外,交織器作為Turbo碼編碼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Turbo碼的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獻[3]指出,Turbo碼作為線性碼,其糾錯譯碼性能主要由碼字的重量分布決定,而交織器實際上正是決定了Turbo碼的重量分布。所以,Turbo碼的性能很大程度上由交織器所決定。

          1.2 分組交織器的原理

          分組交織是一種簡單的交織方式,其原理是在發送端將待交織的輸入數據均勻分成m個碼組,每個碼組由n段數據組成,這樣便構成一個n×m的交織矩陣,其中,m為交織深度,n為交織約束長度或寬度。待交織數據以公式的順序進入交織矩陣,再以公式的順序從交織矩陣中送出,這樣就完成了對輸入數據的分組交織。

          1.3 分組交織器存在的缺陷

          分組交織器雖然具有原理簡單,易于硬件實現的特點。但其存在的主要缺點是由于交織矩陣的深度和寬度固定,不能夠根據信道(特別是變參信道)中突發誤碼長度、糾錯碼的約束長度、糾錯能力做出調整,這樣,信息序列中出現的突發錯誤就不能夠盡量隨機分布在數據幀內。交織后,輸入至編碼器中的消息序列仍有很大的相關性。這就導致了Turbo碼譯碼器在相繼譯碼中不能正確的譯碼,會產生較高的譯碼錯誤。

          基于以上原因,希望設計出交織矩陣深度和寬度可控的分組交織器,以適應不同數據幀長度的需要。從而更好的適應通信系統的特性要求,提高系統克服突發差錯的能力。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赫章县| 睢宁县| 绥棱县| 黄陵县| 冀州市| 确山县| 田林县| 阳泉市| 原平市| 上杭县| 津市市| 东明县| 古丈县| 吉首市| 临湘市| 南溪县| 泸溪县| 嵊泗县| 宣化县| 合水县| 湖南省| 阳信县| 桦川县| 井陉县| 蒙山县| 怀化市| 乌审旗| 舞阳县| 西宁市| 松江区| 丘北县| 晋城| 洪泽县| 云梦县| 泰顺县| 垣曲县| 曲阜市| 华亭县| 四子王旗|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