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IC助攻移動處理器效能再上層樓
晶圓代工廠技術掌握度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6362.htm看準未來3D IC將是半導體產業勢在必行的發展趨勢,臺灣創意電子正積極透過SiP技術的基礎,進一步跨進3D IC技術的研發。由于3D IC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SiP大致類似,因此創意電子在SoC與SiP所累積的豐富經驗,無疑成為其挺進3D IC市場最佳的技術后盾。
臺灣創意電子營運處SiP/ 3D IC項目處長林崇銘表示,未來印刷電路板面積將持續縮減,芯片設計勢必走向更高整合度,所以半導體業者必須藉由3D IC堆棧芯片技術來減少采用的芯片數量;而發展3D IC所面臨的問題,如半導體設計自動化(EDA)工具不完備,以及如何確保已知良裸晶(Known Good Die)來源等,其實與SiP極為相似,且更加復雜,因此,若無扎實的SiP技術發展基石,則遑論3D IC的研發。
林崇銘進一步指出,雖然3D IC的問題較SiP復雜許多,但是憑借創意電子在SiP設計領域打下的深厚基礎,將可順利解決3D IC技術面所遭遇的挑戰,這也是創意電子毅然決定跨入3D IC的重要因素。
目前創意電子在3D IC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林崇銘表示,現階段創意電子業務來源仍以SoC與SiP為主,3D IC技術仍未有客戶,預期2013年,3D IC整體生態鏈的建構更完備、市場更成熟之后,創意電子3D IC的業務才會開始起飛,屆時將鎖定移動裝置與高效能組件市場,初步將先整合邏輯與內存,或邏輯與模擬組件,抑或邏輯組件堆棧。在此之前,創意電子也將先建立2.5D芯片堆棧技術,以順利升級至3D IC。
事實上,目前阻礙業者導入3D IC的一大因素,在于成本過高。林崇銘認為,現階段,3D IC整體供應鏈尚未建置完全是不爭的事實,導致3D IC成本過高,不過,此一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預計短時間內將可順利解決,原因在于半導體業者對于3D堆棧技術需求已逐漸涌現,不論是采用硅穿孔(TSV)技術實現的3D IC,或英特爾提出的三閘極(Tri-gate)3D晶體管結構,皆已漸成氣候,意味相關供應鏈亦已有初步的準備,因此未來3D IC的發展與生態系統將可望更趨完備。
3D IC儼然已成為未來超越摩爾定律的重要技術,因而吸引包括晶圓代工廠及封裝廠紛紛搶進。然而,由于硅穿孔技術在晶圓制造前段即須進行,因此晶圓代工廠掌握的技術層級較封裝廠高,在3D IC的技術與市場發展較具優勢。
臺灣南臺科技大學電子系教授唐經洲表示,硅穿孔為3D IC最重要的技術,采用硅穿孔技術的芯片產品才能稱為3D IC,而要進行硅穿孔,較佳的方式是在硅晶圓制造過程中即先行鉆孔,如此一來,遭遇的問題將較少,而晶圓前段制程各項技術屬晶圓廠最為熟知,自然晶圓廠商在3D IC的制造可掌握較多關鍵技術。
不過,對封裝業者而言,3D IC自然也是不可忽略的商機。唐經洲指出,3D IC屬于SiP技術的一環,擅于將各式晶圓進行封裝工作的封裝廠,亦躍躍欲試。然而,礙于封裝廠的技術多屬于晶圓后段制程,若要取得已經過硅穿孔的晶圓半成品,依舊須從晶圓廠購得,抑或者再投入龐大的資金建置前段制程,惟目前3D IC發展尚未相當明朗,封裝業者對于龐大的投資能否達到平衡或進一步回收,仍抱持觀望態度,以致于封裝業者在3D IC市場的主導性不若晶圓廠。
雖然目前封裝廠在3D IC市場優勢較為薄弱,但并不代表封裝廠在芯片立體堆棧的市場將完全沒有機會。唐經洲認為,3D IC硅穿孔技術畢竟技術門坎仍相當高,成本依然高昂,因此許多對3D IC有興趣的業者,如應用處理器大廠,即先選擇采用2.5D架構,作為進入3D IC的基礎。唐經洲強調,2.5D架構僅純粹的芯片堆棧,毋須硅穿孔,因此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封裝廠可掌握2.5D封裝的關鍵技術,因此現階段封裝廠包括日月光、硅品皆已投入2.5D封裝技術的發展。
專門提供IC制造設備的住程(SPTS)營銷副總裁David Butler亦表示,就該公司客戶的發展情形來看,2.5D將是半導體產業前進3D IC架構的第一步,包括封測業者與晶圓代工業者目前研發重點皆以2.5D為主,并計劃以此為基礎發展3D IC。
陳瑞銘:3D IC市場尚未全面啟動
觀察整體半導體產業的發展,2011年第三季旺季不旺已成必然,但第四季與2012年,隨著微軟(Microsoft)Windows 7移動裝置產品的問世與超微(AMD)試圖將x86技術進行新的應用,如透過40或28納米實現更低功耗芯片,以及Windows 8將可支持安謀國際、英特爾與超微架構,這些非蘋果(Apple)陣營移動裝置新一波的市場高潮,將更帶動整體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除了促進SoC加速朝先進制程發展外,3D IC將是另一個受惠的技術。
惠瑞捷(Verigy)臺灣分公司總經理陳瑞銘表示,3D IC受到矚目的原因,除了可提高整合度與處理器效能外,更重要的是,毋須透過最先進的制程即可完成,因此主要的晶圓廠與行動處理器廠商勢必進入3D IC的研發。
不過,3D IC硅穿孔技術卻也帶來許多挑戰,陳瑞銘指出,硅穿孔技術仍在初步發展階段,技術質量仍不穩定,且磨薄晶圓的技術門坎也很大,加上產業生態鏈未建立完全,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業者遵循。此外,如何測試3D IC質量亦為一大學問,因此3D IC的市場尚未全面啟動,反而是利用在基板上長晶、毋須鉆孔的2.5D技術將成為SiP進展到3D IC的過渡技術。此外,2.5D亦已標準化,以此標準為基礎也將加速3D IC標準的問世。
除了技術的挑戰外,成本亦為3D IC發展不順遂的原因。蒯定明指出,由于目前3D IC產業鏈并未建置完全,因此3D IC的成本仍然相當高昂,導致3D IC將不會成為普遍使用的芯片技術,且應用產品也將鎖定于對高成本組件接受度較大的高階產品。
綜上所述,移動裝置無疑是助長3D IC發展的主要推手,即便仍有諸多挑戰待解,3D IC市場起飛已指日可待。日前剛結束的SEMICON Taiwan中,日月光集團總經理暨研發長唐和明即表示,3D IC將是后PC時代,亦即移動運算時代的主流,即使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各廠推動研發腳步并不停歇。今年以來從上游IC設計、整合組件制造商(IDM)、晶圓代工廠,到后段封測廠及系統整合廠商,都朝制定邏輯IC和內存連結的共同標準邁進,2011年底即可看到成果,并做為業者開發的依據,預計2013年將為3D IC起飛元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