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資金支持Intel挑戰ARM
在制程工藝的配合下,英特爾在同AMD的競爭中贏得優勢。AMD在多個季度虧損后,不得不選擇分拆半導體工廠而不再和英特爾全面競爭。2008年,AMD宣布將旗下芯片制造業務分拆成立GlobalFoundry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9654.htm技術帶來市場這一理論在英特爾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深刻的體現。
對于和AMD的常年競爭中,英特爾占據80%市場和高額的利潤,而AMD則常年虧損,只是在拿了英特爾賠償后實現盈利。規模效應在這一市場體現無遺。
2000年前后開始向移動市場轉移未有實質成果
在PC市場占據絕對優勢后,英特爾很早就開始向互聯網發展,并在2000年前后開始收購許多公司尋找PC處理器之外的市場,不過隨著英特爾出售手機業務幾近失敗。
當時英特爾花了超過100億美元進行收購。貝瑞特任CEO時就宣布全面進入互聯網領域,并在微處理器性能提升的同時,關注功耗和便攜性,收購后的業務也涉足手機芯片市場。
但這些業務部分出現不佳的營收,之后逐漸被分離。其中,英特爾在2006年以6億美元的價格將手機芯片業務XScale出售給Marvell。后者今日成為僅次于德州儀器的第二大智能手機處理器制造商。
除了硬件領域外,英特爾在近年也開始在軟件和系統領域開始尋找移動終端的平臺。Moblin操作系統就是其主要嘗試,意在移動市場也可以使用X86架構。但Moblin在推出后并沒有獲得太多終端廠商在商業上的重視,之后只要和nokia合作推出MeeGo。
不過再一次,因為諾基亞自身的問題。MeeGo發展出現一定的停滯,而諾基亞則把手機翻身的希望放在微軟的Windows上。
整體架構調整降低功耗進入移動市場直面ARM競爭
X86架構在提升計算性能的同時為PC使用提供了多媒體處理能力,滿足了PC市場的需求,而妨礙英特爾進入低功耗市場的主要原因仍是X86架構。日前,英特爾CEO歐德寧宣布將全力降低產品功耗,而ARM直面競爭。
在降低功耗的努力中,英特爾推出了凌動系列,這也是后來英特爾投入在上網本類終端的主要產品,不過其功耗仍然打不到ARM產品的級別。
目前英特爾一個筆記本芯片的功耗在35瓦到40瓦,而歐德寧的目標則是將這個平均值將為15瓦,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將控制在5瓦以下。
這對于英特爾來說是巨大的改變,這也意味著英特爾將繼續提升制造工藝到14納米。
英特爾的優勢來自于自身巨額的研發投入,前不久英特爾發布了3D立體的晶體管,而14納米工藝也將在未來出現,目前英特爾全面使用的32納米技術已經領先于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