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itec執行長:三年內巴西將有“臺積電級”晶圓廠
巴西半導體新創公司Ceitec座落于巴西南部Porto Alegre的晶圓廠于2月初正式剪裁開幕,對該國來說意義重大;據了解,該晶圓廠採用授權自X-Fab的0.6微米製程技術,產能約每週1,000片6吋晶圓。而Ceitec的高層則發下豪語,指新廠僅是巴西半導體產業的踏腳石,在三年之內巴西就會出現比美臺積電(TSMC)的大型12吋晶圓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6028.htm在去年接任Ceitec董事長暨執行長的Eduard Weichselbaumer,在半導體產業界擁有28年的豐富經驗,曾在Fairchild、LSI Logic、Virage Logic等公司位居要職。他在最近接受EETimes美國版編輯採訪時表示,目前Ceitec採取”輕晶圓廠(fab-lite)”的經營模式,其Porto Alegre目前的產能用以製造該公司首款RFID晶片,即應用于牛隻識別的Chip de Boi標簽。
Weichselbaumer透露,該公司計劃與外部晶圓代工廠合作,以支應目標中的無線通訊、數位多媒體市場領域所需。他表示,除非又發生一次全球性景氣衰退,否則Ceitec的Porto Alegre晶圓廠利用率在接下來兩年內應該可維持九成;而如果發展順利,這家百分之百由巴西政府所有的公司將有機會增資甚至公開上市,并興建更大型的晶圓廠。
“如果我現在把一座臺積電等級的晶圓廠放在南美洲,可能有點像癡人說夢;”Weichselbaumer表示,但在三年之內,巴西的基礎建設與半導體產業的支援系統將逐漸發展健全,到足以支持一座大型的晶圓廠。
在SEMI負責追蹤晶圓廠的分析師Gregor Dieseldorff表示,Porto Alegre晶圓廠的大部分設備是可支援8吋晶圓,因此他認為該公司會在今年底將該廠轉型為8吋廠。Weichselbaumer與Ceitec的其他支持者認為,該公司的成功有部份是得益于巴西內需市場與1.9億人口。
巴西有98%的電子元件是靠進口,半導體元件更是百分之百仰賴海外供應商;Weichselbaumer表示,巴西政府深知這種情況,因此催生了此一非常高層級的產業推動策略:”他們希望提升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量,并降低對高科技產品進口的依賴程度。”
近年來,巴西政府已經推動了數個計劃,以建立國內的IC設計中心、晶圓廠與封裝廠;在2007年,該國并公布了一系列賦稅優惠與鼓勵政策,以吸引跨國晶片業者前往投資。而目前也有數家跨國廠商在巴西建立設計中心,包括1998年進駐的Freescale。
Weichselbaumer表示,儘管全球景氣衰退,巴西的經濟狀況仍然相對強健;他指出,這讓Ceitec吸引了不少設備與材料供應商的注意,因為該公司勢必得為晶圓廠的營運進行採購:”我們很幸運地渡過了不景氣;這段時間巴西只有一個季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
但Ceitec目前仍面臨不少質疑;該公司自2000年由巴西政府成立以來,經歷過不少計劃延遲與錯誤的開始;例如該Porto Alegre晶圓廠原本打算在2008年開始營運。對此SEMI的Dieseldorff指出,該晶圓廠的設備裝機延遲,但現在問題已經解決。
去年Ceitec發表Chip de Boi時聲稱,該產品是首款完全在巴西境內設計的IC,但卻被該國產業界人士吐槽,說早就有很多晶片是在巴西完成設計。而Weichselbaumer在這次受訪時還是堅持以上說法,只不過稍微調整表示,該產品是第一款在巴西境內由巴西本土廠商所設計的晶片(但也有人指出,早在20年前就有巴西芯片廠商設計出視訊轉碼芯片)。
巴西政府積極扶植IC產業的作法也受到不少質疑;過去數年來,南美洲數國政府都曾試圖在境內建立半導體製造產業,但成敗參半。雖然有臺灣成為全球IC產業重鎮、特別是晶圓代工,以及韓國成為全球記憶體業重心的前例,但抱持懷疑論者指出,包括新加坡、中國與印度的產業推動卻沒有非常成功。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總裁Bill McClean就曾不只一次表示,他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地方能再出現晶片廠商聚落,因為進入這個產業的門檻變得太高。他認為,新興經濟體像是巴西、俄洛斯等國家也許會建立少數晶圓廠,不過不太可能發展成晶片製造中心,就算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不樂觀。
“就算是政府,也會開始對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卻步;”McClean表示:”這些政府想以晶圓廠的設立來證明他們是高科技國家,但從商業與財政的角度來看,這些計劃其實是不合效益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