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是如何促進本地設備業發展
其中一項,就是平面顯示器本土設備與零組件倍增計劃,原來是針對面板產業發展,提高本土設備自制率,進行的4年計劃,在2009年結束。2010年第2期計劃將啟動,預計每年將投入約新臺幣2.8億元經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356.htm跟第1期計劃不同處,在于計劃將擴大至半導體與太陽能產業。從半導體來說,因為以前臺系設備要打入半導體設備很困難,但現在包括臺積電也在要求應用材料等設備廠降價,因此也希望設備及零組件能本土化,所以在這部分,政府也有另外8,000萬元左右計劃,提升半導體設備的自給率。另一方面,在2.8億元的計劃中,也將投入太陽能設備開發。
政府為鼓勵業者研發制程設備,也會進行經費補助,一般來說,如果關鍵技術難度較高的,政府補助可達8成,業者只要自行負擔2成資金,端看技術層級來審核認定補助比例,這樣對業者來說也具有吸引力,若政策持續鼓勵,對于產業鏈要整合起來就會比較快。目前包括優貝克(Oerlikon)、美國應材 (Applied Materials)等外商來臺設廠,也是設備本土化的一環,未來太陽能產業也會有這樣的趨勢。
臺廠合作 對抗外商
至于目前市場關注的次世代面板廠興建計劃,臺灣是否有機會?其實在10代廠以上的投資,動輒要1,000億元以上,對任何1家面板廠來說都很吃力,因此政府內部也考慮過,提出代工廠模式,例如由多家面板廠共同投資1座11代廠,大家再分配產能,可以減輕獨自投資的負擔。如果友達跟新奇美電愿意放開心胸,一起投資,那就沒有問題了,因為個別投資都太辛苦,而南韓已經投入11代,單獨一家臺系面板廠,要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GD這些大財團競爭太吃力,所以代工模式是比較容易的方式。
但現在友達與奇美電,光是設備供貨商都分的很清楚,競爭強烈,目前雙方對于合建并沒有意愿。但有時候競爭不只是在產業中,有時是國與國的競爭,南韓已是臺廠最大的競爭對象,若大陸也投入那對臺灣來說就更緊張了,若是臺灣廠商能先合作,將會是比較有利的方式。
即將進入2010年,對設備業來說,臺灣現在很多面板廠投入8.5代,所以很多設備廠也開始投入,目前我們在5、6代量能比較齊,8.5代是剛開始而已,也是未來設備業努力的方向。至于最近很熱門的軟性電子,發展還早了一點,不過電子紙會先行,目前電子紙部分的設備也是從既有的設備發展而來,大家主要還是會朝彩色的方向研發。
至于在太陽能方面,業界也曾討論要進行設備廠間的整合,其實產業發展讓業者整合是正面的效應,因為很多東西如果單獨去作,成本效益也不好,如果一起作會讓成本更有競爭力,布局更完整,臺灣的產業要全球化的時候,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在太陽能產業發展,太陽能廠出來進行整合力道會比較強,因為他是設備的使用者,太陽能廠作上下游整合,然后設備廠自行作水平的整合或聯盟,合力進行設備開發,但重點是,太陽能廠一定要回饋嘉惠到設備廠身上。現在在政府計劃中,設備本土化會先從投資金額較大的薄膜制程下手。目前這個計劃會先含在面板倍增計劃中,當量能可以見到的時候,政府會將計劃單獨出來進行,投注更多經費。
政府要協助設備業,就應從整體面板業的產業政策下手。臺灣產業聚落性強,如果能開放陸資家電廠來臺投資,對留住面板廠在臺灣也是有幫助的,對設備業者來說也是有幫助的。目前大陸也積極在擴面板廠,也將是設備業重要的發展方向,若是再拓及LED及太陽能產業,那市場又更大了,也就是說,設備業的發展應該要全球化布局。
大陸本來就是我們很大的競爭對手,市場規模與資源本來就不一樣,所以設備廠也必須找到有利基的方式去競爭,例如大陸本來硅晶圓價格就比較便宜,因此有助于快速度推展設備本土化。另一方面,大陸不僅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對象,他也是終端使用者的市場,臺系設備廠其實也很有彈性,會隨時作調整。但在政策上來說,政府必須要審慎拿捏看的遠一點,并且有階段性作法,隨市場發展作調整。如果沒有長遠策略都讓他自由化發展,對產業沖擊就很大,政府跟企業間要不斷的去角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