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片初創公司:誰將成為下一個英偉達?
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一旦中國趕上來,今天的中國初創企業很可能會成長成為英偉達或英特爾等國際龍頭的競爭對手。
編譯來源:elektronikpraxis在中國對國產芯片的政策推動下,很多初創的芯片公司打開了市場。英偉達、英特爾、AMD、高通等老牌公司仍然有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正在迅速縮小。這些國產企業,或許今天是初創公司,明天就是龍頭企業。許多中國初創公司都想追隨人工智能市場領導者的腳步。“Big Chip”是中國芯片創業的新趨勢。該術語沒有明確的定義,通常指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中的GPU、CPU、DSP,以及DPU和AI芯片。
英偉達、高通、AMD、英特爾和聯發科仍然是Big Chip領域的領先公司。然而,中國現在已經發起了進攻,并建立了一些資金充足的初創企業來打入這一領域。

中國芯片領域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競賽,尤其是在圖形處理器領域,每個人都在觀察:誰將成為“下一個英偉達”。自今年年初以來,中國制造商在GPU和GPGPU方面都取得了進展,中國的國產GPU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相關領域中越來越受歡迎。
今年3月底,北京初創公司“摩爾線程”展示了其首款GPU芯片“蘇堤”。據摩爾線程稱,蘇堤采用12納米工藝制造,可用于顯卡和現有游戲市場,也可用于高級計算任務。

“蘇堤”芯片的開發時間短的驚人,這家初創公司是張建中在2020年10月才創立的。摩爾線程創始人兼CEO張建中是前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但同樣重要的是,得益于其創始人的職業履歷,摩爾線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從投資者那里籌集到大量資金。僅在去年11月的第一輪融資(A輪)中,就有20億元人民幣流入這家初創公司的賬戶。
也有其他正在大力進軍GPU市場的中國初創企業,包括沐曦集成、天數智芯、登臨科技、芯動科技等,一旦投資者發現這些企業,他們也將獲得約1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老牌廠商景嘉微、龍芯、兆芯、飛騰也在加速研發大芯片。

僅次于摩爾線程,目前最有前景的初創公司是上海的壁仞科技,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壁仞科技專注于通用GPU。它于今年3月底宣布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一次點亮成功。名為“BR100”的GPU芯片現在由臺積電在中國臺灣量產。
張文是壁仞科技的CEO,此前曾在商湯科技擔任總裁。商談科技是家新興的中國人工智能軟件公司,該公司于2019年登陸美國實體名單。這家中國初創公司的其他高層管理人員此前曾在英偉達、高通或AMD工作過。壁仞科技的投資者包括中國領先的代工企業——中芯國際。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從技術上來看,中國初創企業與國際芯片龍頭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技術差距”,這種差距可能會持續數年。并且,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許多“國產設計”GPU仍然依賴國外的IP許可。
據TheInformation報道,摩爾線程和壁仞科技的GPU設計,其IP都是來源于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許可。中國媒體也曾報道,中國芯動科技的第一款GPU“風華一號”已經獲得了Imagination的IP許可。
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可能是中國迄今不愿強迫國家機關用自己在中國開發的芯片取代外國GPU的原因。
說到CPU,中國已經領先了一步。長期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夢想著研發本土芯片技術,并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自從美國限制先進芯片技術向中國出口以來,CPU的自研計劃已經開始,從那時起,“中國制造”原則在半導體行業得到了真正的推廣。

例如,北京工信部已下令,各黨政機關、各政府部門和金融、能源、電信等8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不得再使用英特爾、微軟等公司的芯片和軟件。采用中國開發的CPU和操作系統。這種因政治原因而大大加快的“本土化進程”,應該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即使有了GPU和其他的一些芯片,但中國還沒有完全做到芯片的本土化。一旦中國趕上來,今天的中國初創企業很可能會成長成為英偉達或英特爾等國際龍頭的競爭對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