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市場規模有多大,國產廠商能分得幾杯羹?
來源:01芯聞
寫在前面
本文數據基于筆者所收集到的資料計算所得,考慮到個人經驗和精力有限,引用的相關數據和現狀未盡詳實。因此,文中所述只是筆者基于有限認知下的一些不成熟思考,與讀者分享,并不代表筆者所在公司。同時,本文也是拋磚引玉,歡迎有不同想法的讀者討論交流。引言
其中市場潛力最大的當屬用于汽車、工業、新能源和軌道交通等領域的碳化硅功率器件(Power SiC Device)。根據市場調研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的數據,2021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超過10億美元,并預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超過3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超過34%。
另一家知名產業研究機構集邦咨詢也做出了類似的判斷,認為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9.8億美元,成長至2025年的47.1億美元。碳化硅占據主要份額,2025年預計達到34億美元,略低于Yole的預測。
而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應用領域中,新能源汽車是重中之重,2021年采購量占全部用量的三分之二,之后這一比例還將逐漸提升,在2025年達到76%。
市場調研機構Yole和集邦咨詢對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規模的預期 (來源:Yole,TrendForce)
五巨頭的數據
碳化硅五巨頭對未來數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營收預期。粗體為官方透露的信息,2021年數據來自Yole,其余數字經由線性擬合 (來源:01芯聞)
雖然目前在碳化硅器件市場上排名第二,英飛凌還是展示了德國人特有的謹慎態度——即使2022年碳化硅器件的已有訂單和預定產能已經可以為公司鎖定3億歐元的營收,但是管理層仍然認為要到2025年前后相關營收才會超過10億美元這一關口。如果英飛凌和其他供應商的預測數字成真,英飛凌的市占率將從2021年的21%,在之后數年下降到15%以下。
另外,管理層透露工業客戶和汽車客戶對其碳化硅器件的營收貢獻各占一半,與其他廠商所公布的應用領域分布差異較大。一則可能由于英飛凌的碳化硅產品在工業和新能源領域占據的市場份額很高,公司的碳化硅產能不能全力支持汽車客戶;二則可能是由于公司HybridPACK系列IGBT模塊在電動汽車市場上的份額太高,為了避免自身蠶食(Market Cannibalization),英飛凌并未像競爭對手那樣積極推進碳化硅車規功率模塊對IGBT模塊的升級替代。
英飛凌排名下降后,其原有排名可能被Wolfspeed所占據。在今年4月份業內首座8英寸碳化硅晶圓廠開始運營后,Wolfspeed認為其碳化硅產能將在未來數年內遙遙領先競爭對手,成本也會在1-2年之后顯著降低。因此,公司營收將快速增加,在2024財年(日歷2024年年中結束)達到15億美元,并預計在兩年后實現超過21億美元的營收。同時,碳化硅襯底和器件在營收中所占比例從四六分逐漸過渡到三七分,因此,2026財年來自碳化硅器件的營收會在15億美元左右。
羅姆作為量產車規溝槽柵碳化硅MOSFET的唯二企業之一(另一家是英飛凌),也立下了宏偉目標,即2025財年(日歷年2024年)碳化硅營收超過一千億日元(7.7億美元),較2021財年增加5倍。同樣的,管理層也設定了中長期占據碳化硅器件市場30%份額的規劃。
安森美在碳化硅五巨頭中位列末席,但是積累了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碳化硅功率模塊和單管的長期供貨合同,不僅使得2022年來自碳化硅的營收較上一年增長一倍,公司還透露這條產品線在2023年將貢獻10億美元的營收。這意味著安森美在碳化硅器件市場的收獲速度領先五巨頭中的其他對手,勝負手可能來自公司在碳化硅產業鏈上的垂直整合和積極布局。
top-down和bottom-up方法計算
根據碳化硅五巨頭、Yole、集邦咨詢和Wolfspeed的數據得到的或者計算出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規模 (來源:01芯聞)
IGBT供應商的市占率分布 (來源:NSR)
從汽車銷量反推
New Street Research所計算的2025年國產車規碳化硅功率器件營收規模 (來源:NSR)
1. 國產純電和插電汽車在全球類似車型中所占比率顯著高于國產燃油車所占份額的15%。而且排除特斯拉后,國產新能源汽車的份額只增不減。
2. 只考慮了車規碳化硅器件的營收規模,忽略了電動汽車領域之外的應用,例如工業和太陽能等。這些應用對碳化硅器件的要求低于車規器件,因此國產廠商較為容易切入,前期相當一部分的營收都來自于此,因此不能忽略。
與此同時,國內碳化硅廠商所占市場份額也將逐年提升,直至占據50%。并且營收中電動汽車應用的占比也隨之提高(從類似英飛凌的占比五成,提升到類同于Wolfspeed和意法的占比7成),得到2025年國產碳化硅功率器件廠商的營收規模在4.4億美元這一水平,近三倍于NSR的預測。
從純電和插電汽車銷量反推得到的國產碳化硅器件企業營收規模,顯著高于NSR的計算 (來源:01芯聞)
“愚者”之言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雖然國內碳化硅市場方興未艾,但是如果供應商只局限于本土市場,不僅會被國際大廠高舉高打,也會與許多受巨量投資驅動的本土競爭對手貼身肉搏,導致在行業完全啟動前就陷入低價低毛利繼而低質的泥沼之中。
十年前國內因補貼而興起的電動汽車第一輪浪潮中,筆者就見到了不少“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廠商。是否可以避免歷史重演?誰都沒有答案,但是現在消費品行業正在進行的外貿、出海、國際化三部曲也許能夠提供一定的啟示,筆者也會在之后的文章中就此結合自己的觀察展開討論。
小結
2025年國產碳化硅功率器件廠商的營收預測 (來源:01芯聞)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