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英、美、德,這樣搞
所謂通識教育,是一個現代的概念。現代之所以強調通識教育,是因為專業教育成為主流。
所有關于通識教育歷史淵源的追溯,不過是我們從現代的處境出發,為今天的通識教育去尋找歷史依據。
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空前提升。
教育成為國家的一項事業,基本知識和專業訓練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鏈條,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現代社會建立在“專業人”的基礎之上。
專業教育雖然有用、有效率,但也引出了不少問題,所以不斷有人提出要重視通識教育,以醫治專業教育的片面性。
所謂通識教育,不同的國家雖然說法不同,所用的概念不同,但其目標都是一致的,即要避免和彌補專業教育所導致的種種問題,強調人的全面發展。
以下通過對西方三個國家的傳統略作梳理,以說明西方通識教育的多樣性。
首先,提到通識教育,人們就會想到英國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紐曼所說的通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和理智的培養,“自由教育從它本身來講,僅僅是對理智的培育”。
理智的特點在于“頭腦冷靜、通情達理、直率誠懇、克己自制和立場堅定”,理智一方面能讓人洞察事理、理性處世,另一方面也能讓人“敏悟地學習某種科學或從事某種職業”。
針對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專門教育,紐曼強調大學目標是理智的培養,而“理智不是用來造成或屈從于某種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種具體的行業或職業,抑或是學科或科學,而是為了理智自身進行訓練”。
人們通常說,英國的博雅教育旨在培養紳士,而紳士的內在品質就是理智,不是專業的知識或職業上的技能。
其次,通識教育的概念在當今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大學承襲英國的傳統,不斷進行通識教育嘗試。
隨著上世紀40年代“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的出版,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理念和實踐開始廣為傳播。
這本《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紅皮書針對知識爆炸和專業化訓練,提出了新的通識教育理想,其目的是培養“社會中見多識廣、負責任的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繼承者”。
紅皮書認為,“一個完全由專家控制的社會不是一個明智而有序的社會。”“社會對專業訓練需求的強勁勢頭,更需要通識教育提供一種協調、平衡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通識教育一方面源于博雅教育,反對過分的專業化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博雅教育,不是要培養具有理智的紳士,而是要培養“負責任的人和公民”,所以美國通識教育的重心在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強調的是公民培養。
第三,在關于通識教育的討論中,很少有人提到德國的大學。
其實德國大學,從洪堡大學改革開始,所謂全面的教育(Allgemeine Bildung)就是一個核心概念。
從字面上看,這一概念完全可以翻譯為通識教育。在德國的大學理念中,修養(Bildung)意味著人全面的發展,具有思考社會和自然的能力、追求真理的能力、審美的能力、高尚的人格品質。
按照德國大學理念,修養是目的,科學是途徑。在當時的德語中,科學的含義是系統的知識,實際上以人文知識為主。根據這種科學觀,科學是一個整體,任何細節和專精的知識,最終必須回歸科學的整體才有意義。
這一點也適用于學生的培養,片段性、專門化的知識無助于個人的修養。
學生雖然被鼓勵從事專門化的研究和學習,但卻不能離開全面而整體的科學視野。
哲學家謝林在《關于大學學習方法的講義》中說,“在科學和藝術中,特殊的知識只有寓于一般和絕對知識才有價值。但情況往往是,人們寧愿追求特定的知識,而忽視了全面教育所需的普遍性知識,寧愿當一名優秀的法律學家或醫生,而忽略學者的更高使命和科學所賦予的高尚精神。需要提醒的是,學習普遍性的科學是醫治這種偏狹教育的良方。”這里所謂普遍性的科學主要指哲學及相關的人文學科,這些知識就是全面修養的保障。
由此看來,在德國的通識教育傳統中,修養或通識教育更多是一個知識問題。
綜上所述,西方的通識教育至少具有三種不同的傳統,即英國以個人為中心的通識教育、美國以社會人為重心的通識教育和德國以知識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英國和美國的通識教育具有親緣性,也有較多的共性。
二者均以人為中心,所不同的是,英國的通識教育重視個體的人,美國的通識教育則重視社會人。
而德國以修養為核心的通識教育觀,則更看重知識的意義,偏于學術的路線。
三種通識教育傳統雖然取向不同,但它們都是對現代專業化、技術化教育的一種回應,希冀在培養“專業人”的教育中,多一些超越專業知識的知識和視野,多保留一些人的全面性和豐富性,以防止過分專業化給社會、個人帶來的危害。
所以,它們有著共同的基本訴求,比如反對專業主義、工具主義、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教育觀念,強調人和知識自身的價值,強調人的整體性,強調知識的整體性。
在國內關于通識教育的討論中,往往有不同的聲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種傳統的影子。
我們在討論和借鑒西方通識教育觀念時,其實也不必遵從一家,不妨廣開眼界,兼收并蓄。
這三種傳統雖然有不同的側重,但其實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嚴格區分開來。
或許通識教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才是通識教育活力的根源。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1-09-28 第5版 大學周刊 原標題為《西方通識教育的三種傳統》)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