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積電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追兵英特爾來勢洶洶,瑞銀分析師Timothy Arcuri最新報告指出,英特爾在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帶領下,著重發展半導體設計與代工能力,正積極爭取英偉達與博通下單18A制程。Timothy Arcuri表示,英偉達比博通更有機會下單英特爾晶圓代工,可能用于游戲產品,但效能與功耗仍是英偉達考慮的重點。 另一方面,英特爾透過改善先進封裝技術,縮小與臺積電的差距,英特爾EMIB接近臺積電的CoWoS-L希望能吸引以英偉達為首的大客戶支持。此外,英特爾與聯電的合作相當順利,最快可能在202
- 關鍵字:
英特爾 18A 臺積電 英偉達 博通
- 走進清晨的咖啡館,設計師的平板電腦正自動生成數十套配色方案,激發出人機共生的藝術表達;醫療機構中,AI系統正將復雜的影響分析轉化為結構化診斷建議,讓醫生得以聚焦于臨床決策的核心判斷;廣袤的田間地頭,遙感數據經AI解析而生成的種植策略,已悄然成為現代農業的“數字農藝師”……這些看似零散的畫面背后,是AIGC技術對傳統工作范式的重塑與升級。近年來,在生成式AI催生現象級應用的時代浪潮中,人工智能正進一步塑造全球設備形態與軟件生態格局。日前,2025英特爾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正式啟動,這不僅是一場開發者同臺競技
- 關鍵字:
英特爾 開源開放 AIGC
- 3月26日消息,Intel前CEO帕特·基辛格在采訪中對繼任者陳立武表示歡迎,并希望他能完成Intel“復興”的故事。他表示:“我原本致力于并渴望完成Intel復興的這一故事,無論是與董事會、公司,還是現在在陳立武的領導下,我都真心地為他們加油,希望他們能夠完成這一使命。”基辛格指出,華爾街的“短期主義”是Intel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他認為,要從頭開始轉變一家公司,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資,而華爾街往往更關注短期的股票價值。這種短期主義與他希望為Intel打造下一代技術制造網絡的雄心壯志并不相符,也是他最終
- 關鍵字:
基辛格 陳立武 英特爾
- 路透社本月早些時候報道稱,臺積電向英偉達、AMD、博通等美國芯片巨頭提議,共同成立合資企業以運營英特爾公司的晶圓代工部門(Intel Foundry),目前這項交易談判尚處于早期階段。
- 關鍵字:
英特爾 臺積電 晶圓代工 英偉達 AMD
- 3 月 24 日消息,據臺灣地區《中國時報》今日報道,臺積電正在全力提升 2nm 產能,其位于高雄和寶山的工廠將是關鍵基地。高雄廠將于 3 月 31 日舉行擴產典禮,首批晶圓預計 4 月底送達新竹寶山。4 月 1 日起,2nm 工藝的訂單通道將正式開放,蘋果有望率先鎖定首批供應,這一趨勢符合過往經驗。蘋果計劃采用臺積電 2nm 工藝打造 A20 芯片,該芯片將專為 iPhone 18 設計,并預計于 2026 年下半年發布。此外,包括 AMD、英特爾、博通和 AWS 在內的眾多客戶也在排隊等待 2nm 產
- 關鍵字:
臺積電 2nm 晶圓 蘋果 A20 iPhone 18 AMD 英特爾 博通 AWS
- 3月2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技術部總監鄒朋、技術部副主任李雅靜、技術部業務主任王秋源一行到訪英特爾公司,在英特爾院士、英特爾公司副總裁、汽車事業部總經理Jack Weast,英特爾公司副總裁、中國區政府事務總經理蔣濤、英特爾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中國區OEM&ODM銷售事業部總經理郭威等人的陪同下,參觀英特爾GTC科技體驗中心,并圍繞英特爾汽車業務戰略、生態合作情況及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趨勢等話題展開交流。以科技體驗中心中模擬實際應用場景的汽車演示為開端,英特爾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行展
- 關鍵字: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英特爾 智能汽車
- 2025 年 3 月 23 日,全球半導體巨頭 Intel 宣布,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武(Patrick Gelsinger)將于 3 月 31 日北京時間 18:00-18:45,在圣克拉拉總部舉行的年度 VISION 大會發表主題演講。這將是這位行業資深領袖自 2025 年 2 月正式履新以來,首次面向全球行業伙伴、投資者及媒體的公開戰略闡述。作為 Intel 年度戰略溝通平臺,VISION 大會(3 月 31 日 - 4 月 1 日)的議程調整備受矚目。值得關注的是,在年初發布的會議預告中,主講人原為
- 關鍵字:
英特爾 陳立武 Intel VISION
- 半導體芯片制程技術的創新突破,是包括英特爾在內的所有芯片制造商們在未來能否立足AI和高性能計算時代的根本。年內即將亮相的Intel 18A,不僅是為此而生的關鍵制程技術突破,同時還肩負著讓英特爾重回技術創新最前沿的使命。那么Intel 18A為何如此重要?它能否成為助力英特爾重返全球半導體制程技術創新巔峰的“天命人”?RibbonFET全環繞柵極晶體管技術與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兩大關鍵技術突破,會給出世界一個答案。攻克兩大技術突破 實力出色RibbonFET全環繞柵極晶體管技術,是破除半
- 關鍵字:
英特爾 EDA 工藝
- 英特爾發布全新英特爾?AI邊緣系統、邊緣AI套件和開放邊緣平臺計劃。通過簡化與現有基礎設施的集成,這些解決方案精簡并加速了AI在邊緣的應用,包括在零售、制造、智慧城市、媒體和娛樂等行業的部署。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邊緣計算事業部總經理Dan Rodriguez表示:“我們的客戶希望在現有邊緣基礎設施和工作流程中擴展AI的應用,從而滿足他們優化TCO、功耗和性能的需求。憑借在邊緣領域多年的經驗,英特爾推出了英特爾AI邊緣系統、邊緣AI套件和開放邊緣軟件,進一步增強了對邊緣AI的產品支持,為生態系統交付AI解決方
- 關鍵字:
邊緣計算 英特爾 邊緣AI
- 據臺媒報道,臺積電董事劉鏡清3月19日表示,臺積電董事會從未討論過接手英特爾代工部門的事。據了解,此前有傳聞稱,臺積電已向英偉達、AMD和博通提議投資于一家合資企業,入股與英特爾(Intel)的晶圓代工業務,臺積電將負責晶圓廠的運營,但是臺積電持股比例不會超過50%。對此,臺積電董事劉鏡清作出回應,表示董事會從未討論過接手英特爾代工部門的相關事宜。
- 關鍵字:
臺積電 英特爾 晶圓廠
- 媒體報道,即將上任英特爾CEO的陳立武正考慮對該公司芯片制造方法和人工智能戰略進行重大調整,以重振這家陷入困境的科技巨頭。兩位熟悉陳立武想法的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在他于周二正式回歸英特爾前,他已經在制定一項全面改革計劃,包括重組英特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并裁減部分員工,以解決他認為臃腫低效的中層管理問題。此外,知情人士對媒體表示,英特爾制造業務的調整將是陳立武的核心優先事項之一,該部門曾經專注于為英特爾自身生產芯片,但現在也為英偉達等外部客戶制造半導體。這些計劃仍在制定過程中,可能會有所調整。受此消息推
- 關鍵字:
AI 英特爾 新官 CEO 陳立武 人工智能
- 隨著英特爾官宣陳立武(Lip-Bu Tan)成為新任CEO,這位第二次救火出任虧損公司CEO職位的半導體老將的薪資水平也隨之曝光,從目前流出的陳立武薪資水平來看,相比于前任基辛格,基本待遇似乎沒下降多少,但如果考慮到其他附加的潛在收入,陳立武跟英特爾未來盈利捆綁得要緊密得多。 首先我們看看目前媒體流出的陳立武的薪酬水平和附加條件。CNBC的報道顯示,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周五提交的一份文件,英特爾首席執行官Lip-Bu Tan將在未來幾年獲得100萬美元的薪水和約6600萬美元的股票期權和贈款。Tan將獲
- 關鍵字:
CEO 陳立武 薪資 英特爾
- 3月14日,2025英特爾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正式啟動。本屆大賽以“‘碼’上出發,‘芯’創未來”為主題,在賽制、規模、獎項和賽事支持上實現多重升級,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展示創意和成果的廣闊平臺,鼓勵他們充分利用英特爾及合作伙伴豐富的軟硬件資源,探索AI應用的無限可能。●? ?體系升級:大賽延續個人、企業雙賽道,各賽道分別新設“面向消費和商用領域”和“面向垂直行業及應用領域”的賽題。●? ?規模升級:大賽首次覆蓋青少年群體,特別設立“未來之星獎”,為
- 關鍵字:
英特爾 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
- 2025年3月13日,半導體產業迎來歷史性時刻——英特爾宣布,66歲的華裔企業家陳立武(Lip-BuTan)正式接任CEO,成為這家芯片巨頭47年歷史上首位亞裔掌舵者。此時距前CEO帕特·蓋爾辛格卸任僅三個月,這家曾主導全球半導體生態的行業領袖,正站在"破舊立新"的十字路口。蓋爾辛格時代:壯志未酬的IDM實驗回溯蓋爾辛格2021年臨危受命時,英特爾正深陷"雙重危機":智能手機芯片市場的全面失守,與10nm工藝量產延遲的制造困局,使其市值被臺積電、英偉達相繼超越。這位
- 關鍵字:
英特爾 晶圓廠
-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加速重構的背景下,韓國存儲巨頭SK海力士即將為英特爾NAND業務畫上句號。根據最新進展,SK海力士將在未來幾周內支付最后一筆22.4億美元款項,標志著歷時五年的90億美元收購案正式收官。這一交易不僅宣告了英特爾徹底退出閃存市場,更讓SK海力士在與三星的競爭中握有新籌碼。此次收購涵蓋英特爾大連工廠的NAND制造業務及相關知識產權,其固態硬盤部門則獨立為Solidigm子公司。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最后階段資金到位,SK海力士將獲得大連工廠的完整技術控制權。集邦咨詢分析指出,此次整合有望推動S
- 關鍵字:
英特爾 SK海力士 收購
英特爾?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英特爾?!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英特爾?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英特爾?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