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消息,據多名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專注于開發專用服務器芯片和人工智能軟件的公司Groq,已向投資者傳達出其融資意向,尋求籌集約3億美元資金。該公司已委托摩根士丹利幫助募資。如果順利完成,Groq的融資總額將翻倍,進一步縮小與創業公司Cerebras等競爭對手的差距。喬納森·羅斯是谷歌專用芯片TPU(張量處理單元)的共同發明者,他大約在八年前創立了Groq。該公司致力于開發一種既經濟又快速的產品,以替代AI行業標桿的英偉達芯片。根據媒體資料,包括Groq和Cerebras在內的近20家AI芯片開發商已
關鍵字:
英偉達 Groq 服務器芯片 人工智能軟件
5月23日消息,當地時間周三,芯片制造商英偉達發布了截至2024年4月28日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財報。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一財季公司營收為260.4億美元,同比增長262%,超過了分析師平均預期的246.5億美元;凈利潤為148.8億美元,同比增長628%;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調整后每股收益達到6.12美元,高于分析師平均預期的5.59美元。英偉達預計,2025財年第二財季的營收將達到280億美元,上下浮動2%,而分析師平均預期為266.1億美元。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英偉達第一財季的營收和利
關鍵字:
英偉達 芯片 人工智能 GPU 數據
AI大勢之下,高性能AI芯片需求緊俏,與之相關的CoWoS先進封裝產能告急,AI芯片大廠加速生產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求其他先進封裝技術,以緩解AI芯片供應不足的難題。英偉達GB200需求增長,CoWoS產能吃緊今年3月AI芯片大廠英偉達發布了平臺Blackwell,包括B系列GPU及整合NVIDIA自家Grace Arm CPU的GB200等。與前一代GH200相比,GB200性能與功耗均大幅升級,因而備受關注,未來需求有望持續增長。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今年4月調查顯示,供應鏈對NV
關鍵字:
英偉達 封裝
存儲器大廠美光、SK海力士和三星2023年7月底、8月中旬、10月初向英偉達送樣八層垂直堆疊24GB HBM3E,美光和SK海力士HBM3E于2023年初通過英偉達驗證,并獲訂單,三星HBM3E卻未通過驗證。外媒報導,三星至今未通過英偉達驗證,是卡在臺積電。身為英偉達數據中心GPU制造和封裝廠,臺積電也是英偉達驗證重要參與者,傳聞采合作伙伴SK海力士HBM3E驗證標準,而三星制程與SK海力士有差異,SK海力士采MR-RUF,三星則是TC-NCF,對參數多少有影響。三星2024年第一季財報表示,八層垂直堆疊
關鍵字:
三星 英偉達 臺積電
如果說英偉達是人工智能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作為最早將AI推廣到各個細分市場的先驅者,英特爾在這波浪潮中絕對是迷失方向的巨輪。只不過真正具有削弱英偉達AI統治力潛質的,可能非英特爾莫屬。
關鍵字:
英偉達 英特爾 AI Gaudi 3
得益于人工智能需求激增推動的英偉達營收大增,全球前十大芯片設計廠商在去年的營收超過了1600億美元,英偉達也首次成為年度營收最高的芯片設計廠商。
關鍵字:
芯片 英偉達 IC 高通 博通
據美國資本市場消息稱,AI PC市場成長性看俏,聯發科加足馬力搶進,或將攜手英偉達開發Arm架構的AI PC處理器,預計第三季度完成設計定案(tape out),第四季度進入驗證。該款新芯片要價高達300美元,聯發科或將在6月的臺北國際電腦展上揭露與英偉達合作的AI PC處理器細節,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將于6月2日臺北國際電腦展開展前到達臺灣。行業預估,聯發科與英偉達合作的Windows On Arm(WOA)PC單晶片,有望在2026年為其貢獻5%的營收。2023年,聯發科與英偉達開啟車載合作,但如今來
關鍵字:
聯發科 英偉達 Arm架構
AMD現在處于AI芯片市場的第二位,與市場領導者Nvidia競爭。盡管Nvidia是GPU市場的巨頭,但AMD已經開始挑戰其市場地位。就像在個人電腦和傳統服務器芯片領域一樣,AMD一直在和行業巨頭英特爾進行競爭,這是科技行業中最激烈的競爭之一。但是,即使處于第二位,AMD的股票表現也不錯。如今,人工智能的爆炸性增長為AMD和Nvidia之間的競爭創造了舞臺,這是另一場科技對決,這一次是將AI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與一個有著將第二名地位轉變為強勢地位的記錄的挑戰者相比較。與英特爾的長期競爭相比,AMD的韌性和實
關鍵字:
ai GPU 英偉達 AMD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英偉達、AMD兩家公司重視高性能計算(HPC)市場,包下臺積電今明兩年CoWoS與SoIC先進封裝產能。臺積電高度看好AI相關應用帶來的動能,臺積電對AI相關應用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該公司總裁魏哲家在4月份的財報會議上調整了AI訂單的預期和營收占比,訂單預期從原先的2027年拉長到2028年。臺積電認為,服務器AI處理器今年貢獻營收將增長超過一倍,占公司2024年總營收十位數低段百分比,預計未來五年服務器AI處理器年復合增長率達50%,2028年將占臺積電營收超過20%。全球云服務
關鍵字:
AI 芯片 英偉達 AMD 臺積電 封裝
研華科技近日宣布,已擴大與NVIDIA的合作,成為臺灣首家獲得NVIDIA AI Enterprise認證的、用于開發和部署生產級AI應用(含生成式AI)的軟件平臺。近日發布的NVIDIA AI Enterprise 5.0將為用戶提供一系列微服務,其中包括NVIDIA NIM。這是一套用于對二十多種流行的AI模型進行優化推理的微服務。該軟件平臺將通過工業級邊緣計算、軟件和服務提高全球企業的生產力。隨著這一消息的發布,研華將更好地為尋求高效建立高性能、穩定和可靠的人工智能開發和部署環境的客戶提供第一手幫助
關鍵字:
研華 英偉達 NVIDIA AI Enterprise
韓總統尹錫悅野心勃勃,力拼讓韓國成為全球三大AI強國之一。可是據韓媒報導,光是在AI技術戰爭第一線的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慘輸,因為經費不足,無法取得輝達最新芯片,只能拿舊款游戲用GPU來湊數。研究人員大嘆,其他國家拿著大炮作戰,可是他們手中卻只有槍。據韓媒《東亞日報》報導,首爾大學、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等負責AI研究的頂尖大學,雖然獲得官方選定為政府指定支持對象,但分配到的預算不足,無法充分取得英偉達最新芯片,難以進行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基礎的生成式AI研究,只能以收集到的舊款游戲用GPU進行
關鍵字:
AI芯片 GPU 英偉達
近期半導體公司的財報季正在火熱進行,幾家科技巨頭準備在本周公布最新的季度業績。然而結果公布之前,大多數半導體投資人對一些已經出現的預兆感到恐慌。芯片股上周受到全面打擊,這是近年來罕見的現象,芯片廠商一直是市場上表現最好的公司類型之一,因為該板塊受到AI崛起的影響一直在穩步上升。然后芯片股價的暴跌致使投資者不得不思考,這次股價回調是否預示著一場巨變,又或者這是芯片再次暴漲前的短暫黑暗?當地時間4月19日,人工智能領域巨頭英偉達股價暴跌10%,創下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日跌幅,總市值一日蒸發了超2000億美
關鍵字:
超微電腦 NVIDIA 英偉達
2000年3月27日,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思科總市值達到了破紀錄的5550億美元,成為當時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額,一度超過整個上海股市。而思科的市值深化并沒有存續太久,2001年,全球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給包括思科在內的眾多科技企業帶來了沉重打擊。思科的市值,一度從5792億美元下跌到1642億美元(跌掉三分之二)。 為什么要在開篇講這個歷史事件呢?可能各位讀者已經有所了解,就在上周,也就是4月19日,如今市值排名美股第三的著名GPU企業英偉達一夜崩跌10%,另不少投資者都直
關鍵字:
思科 英偉達 超微電腦 AI
IT之家 4 月 25 日消息,英偉達近日發布新聞稿,宣布收購 Run:ai 公司,加大投入推進后者的產品路線圖,整合相關資源到 Nvidia DGX Cloud 中,但目前并未披露具體的收購金額已經完成收購時間。一位知情人士告訴 TechCrunch,確切的價格為 7 億美元(IT之家備注:當前約 50.82 億元人民幣)。英偉達黃仁勛在新聞稿中表示:“Run:ai 公司自 2020 年以來,一直和英偉達保持緊密合作。兩家公司有著共同的愿景,都熱衷于幫助客戶充分利用他們的基礎設施,期待開啟新的
關鍵字:
英偉達 Run:ai 人工智能
臺積電宣布一種名為“A16”的新芯片制造技術預計將于2026年下半年開始生產。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先進計算芯片合約制造商,也是英偉達(Nvidia)和蘋果公司的重要供應商,該公司在加州圣克拉拉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宣布了這一消息。分析師告訴路透社,周三公布的技術可能會讓人質疑英特爾 2 月份的說法,即它將利用英特爾稱為 "14A"的新技術超越臺積電,制造出全球最快的計算芯片。臺積電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張曉強(Kevin Zhang)告訴記者,由于人工智能芯片公司的需求,該公司開發新的 A16 芯
關鍵字:
臺積電 A16芯片 英偉達 Nvidia
英偉達介紹
nVIDIA(全稱為nVIDIA Corporation,NASDAQ:NVDA,發音:國際音標:/?nv?d??/,官方中文名稱英偉達),創立于1993年1月,是一家以設計顯示芯片和主板芯片組為主的半導體公司。NVIDIA亦會設計游戲 機內核,例如Xbox和PlayStation 3。NVIDIA最出名的產品線是為游戲而設的GeForce顯示卡系列,為專業工作站而設的Quadro顯卡系列,和用于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