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電子一般指消費電子產品,指供日常消費者生活使用但非生活必需電子產品,通常具有小巧輕便、操作簡單和節能設計等優點。根據功能不同,傳統意義的消費電子產品可分為娛樂產品、通訊產品、家庭辦公產品等三大類,且其外沿不斷擴展,白色家電、嬰兒家具等已逐漸納入到消費電子范疇,單一產品的功能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具體如下:主要類別具體產品娛樂產品可穿戴設備,VR/AR 設備,平板電視,數碼相機,攝像機,視頻播放器(DVD/VCR),游戲機,MP3 播放器,電子樂器(合成器鍵盤)等通訊產品智能手機,電話
- 關鍵字:
可穿戴設備 平板電腦 手機
- 手機產業的焦慮溢于言表,雷軍這幾天都要站出來用年度演講形式給自己和行業打個氣,大談過往如何度過至暗時刻。雷軍的焦慮并非一家之言,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現疲態。自初代 iPhone 顛覆手機生態至今,早期階段那種「日新月異」的技術迭代盛況一去不復返,消費疲軟,換機周期越拉越長,讓智能手機顯現出行業倦態,向上要增量的動作越發艱難。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5 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1.08 億部,同比下降 27.1%,具體到各家手機大廠,更顯慘淡。2022 年 Q1,在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公司中,除
- 關鍵字:
手機 小米 榮耀 OPPO vivo
- “從無到有”的跨域式創新愈發稀少。經過2021年的略微反彈,手機市場在2022年的底色愈發冰冷。據Counterpoint Market Pulse數據,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14.2%創下新低。小米、OPPO、VIVO等頭部手機品牌,迎來了20%至30%的同比降幅。中國手機市場上一次銷量低于本季度,是在近十年前的2012年第四季度。而IDC在2022年一季度末便預測稱,若無額外正向刺激因素的出現,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容量或將跌破3億臺大關。這一數字與2016年5.22億的中國
- 關鍵字:
手機
- 近日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同比下降21.7%,國產手機出貨量下降25.9%。還有數據顯示,年輕人換機周期拉長至31個月。年輕人為什么不愛換手機了?消費者表示,手機太貴、新機性能沒有太大突破、換機麻煩等都是考慮因素。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手機同質化嚴重,新手機沒有革命性突破。未來建議在芯片、操作系統等根技術上尋求突破,“少一些營銷套路,多一些核心技術投入和深度體驗創新”、 從每年“定更期待”到“能用就不換” 手機出貨量大幅下降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及5G手機占比 中國信通院公布的數據
- 關鍵字:
手機
- 此前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通過調查供應鏈情況獲悉中國主要安卓品牌制造商將 2022 年訂單削減高達20%。隨后這些主要安卓品牌制造商再次削減訂單,累計削減的訂單高達 2.7 億臺,砍單數量占全年出貨量的32%。日經亞洲援引中國信通院的數據報告稱,2022年1~6月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1.7%至1.34億臺。按上半年情況來看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估3億臺左右 , 這可能是自2012年以來智能手機出貨量最差的時候。安卓品牌制造商壓力非常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出貨量數據是包含蘋果的,而砍單
- 關鍵字:
手機 信通院
- 這個榜單上榜的OPPO,vivo,小米,榮耀,華為,蘋果,只有榮耀逆勢增長超過了103.3%,其他都出現了銷量下滑。主要就是疫情導致當前換人機需要越來越少,想省錢,還有就是現在智能手機普及率高,即使2000元價位手機性能都夠用三四年,消費者換機需求越來越低了。所以造成了2022年Q2手機銷量同比下降14.2%,創近十年最低水平。小米市場份額到了第五,而OV依然前三,榮耀持續發力,穩坐前二的位置。第二季度市場份額:vivo占據19.8%榮耀占據18.3%OPPO占據17.9%蘋果占據15.5%小米占據14.
- 關鍵字:
手機 vivo 榮耀
- 8月19日,小米集團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智能手機分部收入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591億元減少28.5%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423億元,小米稱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機出貨量減少所致。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4億部,同比下降了21.7%。調研機構CINNO表示,這個數據創下了自2015年以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最差成績。 消費電子的低迷也拖累手機芯片等上游供應鏈廠商業績。據央視財經頻道此前報道,由于手機廠商紛紛調低出貨量目標,并向上游芯
- 關鍵字:
手機 信通院
- 8.19日,小米發布了自己在2022上半年的成績——小米集團收入1435.22億元,同比下滑12.84%;毛利244.78億元,同比下滑16.48%;經調整凈利潤49.40億元,同比下滑60.1%。三個業務全部負增長,單拉主營業務手機業務來看,小米2022Q2手機全球出貨量同比減少25.5%,可以說是非常慘淡。而市場的反應并不意外——今早以11.42開盤,跌了2%,維持了去年6月以來的下滑態勢。簡單來說,這份財報符合“就知道你會考不好”的預期。而小米8月份的熱鬧近在眼前。在8.11的產品發布會上,搭載小米
- 關鍵字:
手機 小米
- 2022年上半年,源于俄烏戰爭、通脹加劇以及部分地區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導致終端需求持續低迷。在今年終端需求整體下滑之下,折疊屏手機的銷量還是有較大的增幅,雖然原有市場基數較小,但依然給予了市場一線希望。三星顯示在OLED及折疊屏領域仍然具有先發優勢,不過近年來國內面板廠商正在加大輸出OLED產能,通過技術、產業集成度等多方面提升產品競爭力以獲得市場份額。全球OLED技術競賽正如火如荼開展,尤其是柔性、可折疊的發展趨勢,挑動著每一位產業參與者的神經,京東方、深天馬、TCL華星、維信諾等國內廠商都在加速創新。
- 關鍵字:
手機 折疊屏
- 由于需求下降和政府對中國制造商的審查,第二季度廠商層面的活動仍然低迷。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率降低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廠商也正在努力彌補其運營成本。同時,小米、vivo和OPPO等中國頭部廠商還受到了來自印度政府的審查。由于廠商彼此的市場份額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所以這對其業務的影響仍然有限。
- 關鍵字:
手機 小米
- 期。與此同時,綜合毛利率下降幅度相對較小,寫話0.5個百分點至16.8%;毛利由2021Q2的151.48億元減少22.3%至2022Q2的117.68億元。費用率方面,管理費用增長14.3%至13.15億元;營銷費用減少6.1%至53.3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研發費用,在營收下滑的情況下錄得37.63億元,增長22.8%,而研發費用率達到了5.36%的水平。這次的研發投入比彭博預期多不少。研發費用是比較值得看重的一項數據。2021年3月30日,雷軍宣布了小米造車的計劃,將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出行場
- 關鍵字:
手機 小米
- 當小米營收的三駕馬車集體放緩,原來輕資產的模式要維持現下大額的造車重資產投入,小米當下短期的陣痛,也在所難免。
- 關鍵字:
手機 小米
- 近日,俄羅斯最大本土智能手機品牌BQ(Bright & Quick)就發布了一款入門級新機6868L
Wide。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可能對BQ并不太熟悉,其實Bright
Quick算得上是俄羅斯科技企業的代表,近幾年陸續推出手機、電視、家電、平板等一系列智能產品但和我們國內的華為不同的是,BQ在俄羅斯長期混跡于低端產品領域,憑借較低的價格優勢來走量。說回這款BQ的新機,該機的綜合配置放到國內市場來看的只能用將撿漏原始來形容了其搭載了一塊6.8寸的1600x720分辨率的LCD屏幕,制衡比
- 關鍵字:
俄羅斯 手機 中國芯片
- 手機沒電了,大家會習慣性連上電源線及快充頭給手機充電,很多人沒意識到充電接口基本上都在手機底部?這里面有什么原因嗎,中國電信給出了科普,原來至少有4個原因導致如此設計。 根據中國電信的解釋,手機接口基本在底部,有下列考慮: 充電口朝下不容易進灰:隨著手機使用時間的增加,充電口堆積的灰塵就會增多。充電口朝下相比于朝上或側面,有更好的隱蔽性,灰塵堆積量也會更少。 充電時接打電話方便:手機的充電線一般都比較長,如果充電口設計在頂部或側邊,接電話時可能就會造成充電線繞手機很多圈的不便。
- 關鍵字:
手機 充電口
- 消費性電子需求疲弱,其中又以智能型手機淪為重災區,加上筆電需求也疲弱不振,兩大應用拖累被動組件標準品庫存去化速度,手機、NB今年出貨規模均遭市調機構或是外資券商調降,供應鏈承壓。供應鏈表示,「中國人不買手機,是消費緊縮的寫照」,今年連中國人都在省錢,尤其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廠小米,高階機種完全賣不動,沖擊小米上游供應鏈,不只是小米在清明節之后歷經數波砍單,幾乎是每一家手機品牌廠都砍單,小米加上近期傳出手握5,000萬支庫存的三星,就囊括全球手機超過三成的市占率,上游供應鏈備感壓力。消費性電子包括手機、筆電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手機
手機介紹
手機,英文為mobile phone或cellphone。
電話的口承、耳承和相應的話筒、聽筒都裝在單個把手上。舊稱手提電話、手提、大哥大,是便攜的、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移動的電話終端。
◆手機制式
所有目前的手機都通過無線電波進行通信,雙頻手機和多頻手機是可以用于同一制式的兩個或三個不同頻段的手機。
雙模手機和多模手機是可用于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移動網絡的手機,如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