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芯片設計成本拖慢制程節點演進?
我們已經聽到不少關于半導體制造成本攀升,以至于延后了技術節點進展的狀況。芯片業者紛紛改抱無晶圓廠(fabless)或輕晶圓廠(fab-lite)業務模式,借以將采購與維護資本設備的龐大成本轉嫁他人(不包括制程技術開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989.htm但就算仰賴晶圓代工廠,邁向下一個技術節點并沒有因此便宜多少;因此,看來會有越來越少的芯片業者能跟上尖端科技的水平。
那么設計成本究竟多高?過去幾個月以來,有不少人隨口估計32/28納米節點的龐大成本;回溯到1月份,Xilinx執行長Moshe Gavrielov引述了一些(來自Chartered Semiconductor與Synopsys的)數據估計,32納米組件的設計成本將達到7,500萬美元。
此外還有人估計得付出1,200萬美元的額外NRE (光罩)費用──而我們以上說的這些數字只是芯片開始生產之前得花的錢。
有人告訴我,Gavrielov等人對設計成本的估計過高,盡管設計32納米芯片的成本確實不小,該費用門坎會在人們掌握了技術竅門之后快速下降。而在過去15年來,一次又一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技術節點演進總是合理的,其市場機會也很大;因為性能的提升、功耗的降低,以及能以更低的成本制造更小尺寸組件實在太吸引人。
所以8,700美元的設計與光罩成本還是合理的?就算這樣的金額估計非常不精確,還是會讓人們卻步;這里面有大部分是沉沒成本(sunken cost),而有多少芯片能賺得到8,700萬美元?有很多設計是否能回收投資都是個大問題;甚至是一顆原本采用45納米技術且在市場賣得不錯的組件,值得花8,700萬美元讓它邁向下一個制程節點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