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老齡化”之擾
1.只看價錢和配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941.htm目前市場上存在諸多價位的產品,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型號也存在不小的價格差,該如何選擇?價格與配置的確是電腦選購中的重要元素,但在綜合品牌、服務之后,它們就不能成為唯一的考量。價格太低的設備往往意味著配置、性能、服務上有缺陷,不綜合考量的確很難判斷。
2.不重視協同工作
多數中小企業在IT設備采購時沒有協同工作的概念,無法有效組織企業內的信息流與設備利用。例如在采購服務器時不考慮存儲能力和災備、在采購打印機時不考慮是否支持遠程管理等,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將很快對企業正常運作帶來不良效果,而出現的問題往往被認為是買了新設備造成的。
3.CPU頻率越高越好
作為電腦的核心部件,CPU的確是影響一臺電腦性能的關鍵因素,但并不是CPU頻率越高越好。決定CPU性能的不只是主頻,CPU微體系架構和制程工藝同樣重要。當前主流的酷睿2處理器就采用45納米制造工藝,即使在主頻相同的情況下,酷睿2處理器也會技高一籌。
4.混淆家用與商用產品
僅從電腦硬件來看家用與商用產品并沒有本質區別,這導致中小企業在采購設備時盲目選型。其實它們的側重點不同,商用電腦更注重輸入輸出能力以及大流量的數據通信等,而家用產品則更側重娛樂性與外觀。
5.不懂得長遠布局
相當比例的中小企業決策者認為,企業規模小業務不多,沒必要去購買高性能電腦。這種認識誤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當企業遇到發展契機時,基礎設施無法提供配套支持,只能倉促添置設備,導致企業內部設備協同工作能力更差。其實不管規模多大的中小企業,在采購電腦時應結合自身業務模式,并根據技術趨勢進行選擇,這樣才會給企業節約大量資源。
要避免以上的5個采購誤區,企業必須結合自身需求并對電腦各項性能指標有所了解才能做到控制采購成本。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兼容性和長期投資回報都應該列入考核范疇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