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專家:新能源已成過度競爭行業 一擁而上會被做垮
“美國在干什么?核心是生產能源和生活能源的改造升級。誰能把握住這個契機,誰就是下一輪發展的‘王’。我們如果不在這一問題上覺悟,不能有所作為,會成為別人的尾巴。”地方政府的追“新”動力,可以從陜西省長袁純清的此段講話中找到注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634.htm“3年后,要進入全國光伏產業第一梯隊,實現產值2280億元。6年后,太陽能光伏產業和半導體照明產業的總規模將超過4200億元。”陜西版的新能源規劃提出了如此要求。為實現上述目標,政府將斥資8億元,建5個產業聚集園區。
“現在,中國約有十七八個省把新能源作為產業發展的領頭羊,上百個城市在做新能源發展規劃。”一位接近國家能源局的人士對《瞭望東方周刊》透露。
從傳統制造業中積累了雄厚原始資本的浙江,也將地方經濟發展的增長點鎖定在了新能源,指出這是制造業轉型的方向。
對此,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王曙光持保留態度:“不是所有的制造業都必須轉行新能源。新能源畢竟不是生產杯子,不是簡單模仿,其核心是技術,需要國際上最新的技術。它有一個研發過程。對資金的要求比較高。既需要企業家的前瞻性,也需要具備進入的能力。”
王曙光向本刊記者介紹,新能源的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10年前,一些浙江的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就已涉足新能源領域。比如,重油乳化、生物柴油等,到現在還在做。要轉型,也只是少數企業能做到,像正泰、精工。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此甚為擔憂。他向本刊記者解釋,現在新能源占世界能源總量不到1%,產值不過400億美元。如果所有的新能源產業都讓中國來做,產值也就是2500億人民幣。即使將來新能源的比例達到10%,滿打滿算在中國也就1萬多億,分到各省更沒有多少了。但現在有的省、市提出了上千億、上萬億的發展計劃。
“這是有很大問題的。”李俊峰強調說。
民企讓路,國企突進
“為了打破石化、火電等傳統能源體系國企壟斷格局,2006年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鼓勵外資和民間資金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促進產業和市場發展。”中投顧問首席分析師姜謙告訴本刊記者。
但是實際的發展現狀卻是,只有在“太陽能光伏和光熱領域,民間資本才占有微弱優勢。凡是沾‘電’的新能源行業,國企具有先天優勢。”史利民說。
從2003年起,國家共組織過5輪風電特許招標,最后以最低的電價確定中標企業。“賠不起”的民企全線退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