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興覬覦飛思卡爾自曝抄底計劃
中國企業海外“抄底”行動仍在繼續。如若成行,這將是本土企業在手機芯片等高附加值并購上的發軔之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880.htm4月24日,僑興集團旗下中電通信董事長吳志陽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確認,僑興集團正在洽購全球知名半導體廠商飛思卡爾的手機芯片業務。
“意向書已經簽完了,目前雙方還有一些細節在商談。”吳志陽表示。但對于交易的具體形式以及交易金額等細節,他則不愿意透露,只是強調,對于飛思卡爾手機芯片業務的并購,不涉及僑興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
飛思卡爾脫胎于摩托羅拉的手機芯片部門,摩托羅拉是全球第一部手機的生產商,因此,飛思卡爾在手機芯片領域“根基甚厚”,手握大量專利和核心技術。但由于其主要客戶摩托羅拉近年來手機銷售不振,飛思卡爾的手機芯片業務也大幅下滑。飛思卡爾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期內其手機芯片業務銷售凈額95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3.18億美元的水平相比,大幅下滑了約70%。饒是如此,2008年,飛思卡爾在全球手機芯片市場的銷售額仍位列第八。
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顯示,如果收購順利完成,僑興集團將在北京注冊成立一家單獨的公司,運營飛思卡爾的手機芯片業務。與此同時,國內最大手機設計廠商德信無線(納斯達克代碼:CNTF)的董事長董德福,也將以個人投資的形式參股其中。另外,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稱,在該公司中,北京市政府也將有不小的投資。
僑興集團確認出手
“上市公司這邊,對此并不知情。也沒有可披露的信息。”4月27日,對于董德福參股僑興集團為并購飛思卡爾手機芯片業務而設立的新公司,德信無線高級副總裁紀長喜對本報記者如此回應。
僑興集團一位高層則告訴記者:“新成立的運營公司,僑興集團和董德福雙方均是以私人出資,并不涉及各自旗下的上市公司。”不過,截至發稿時止,記者未能從董德福處獲得有關參與此次收購的正面回應。
公開資料顯示,僑興集團創始于1992年4月,以傳統固定電話機生產起家,旗下擁有“僑興環球”、僑興移動通信兩家上市公司。
2002年3月,僑興旗下公司斥資3.16億元收購中電通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CT),進入GSM、CDMA手機領域。2006年6月,僑興獲得國家發改委下發的僑興COSUN品牌手機牌照。由此正式構建僑興手機體系——“中電通信的CECT”和“僑興的COSUN”兩大品牌。
據記者了解,僑興集團在布局手機生產的過程中,在手機研發領域頗有投入,比如,早在2001年,僑興就曾斥資3000萬美金收購飛利浦手機在法國的研發中心。但是與中國絕大部分本土手機廠商一樣,僑興在手機芯片等上游環節積累仍然有限。
“中國是手機生產大國,但不一定是生產強國。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缺乏上游‘芯片級’的研發能力。”iSuppli中國研究部總監王陽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如果此項收購順利完成,“不僅對于僑興,它對于整個中國手機研發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戰略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