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上網本市場潛力 威盛引進重量級伙伴
“目前中國白牌上網本80%還是外銷,中國本土市場還沒有培育起來。”黃義家說,威盛牽頭的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希望一步步做到讓市場“有”上網本,再慢慢做出“好”的上網本,最后把上網本做“精”,讓中國白牌上網本產業實現從模仿到設計再到創新的跨越,“這個市場充滿了想象空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484.htm中國媒體評論認為,威盛連續多年的虧損,讓其把翻身的希望押在白牌上網本市場上。而業內人士則認為,靠英特爾和AMD芯片組設計業務養大的威盛走上x86處理器之路,并在低功耗處理器上傾盡全力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上網本市場的紅火則讓威盛抓住了一根絕好的契機。
被逼出來的道路
如果我們分析威盛最近五年的財報會發現:2006年威盛的營收攀升至最高峰,達到214?郾49億新臺幣(約合43?郾33億元),2007年驟然降到146?郾74億新臺幣(約合29?郾64億元),2008年前三個季度則只有區區79?郾25億新臺幣(約合16億元)。威盛的營收在2006年之后突然下滑是跟威盛賴以發展壯大的芯片組業務受到極大影響有關。
2005年以前,英特爾和AMD這兩大通用處理器廠家都只做單芯片,而沒有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動輒推出一個新平臺。在單芯片時代,芯片要能為OEM廠家所用,必須要經過IC設計廠家進行芯片組的設計、加工。威盛一度是臺灣三大芯片組廠家之一,在1999年就率先推出配合IntelPentiumⅢ和AMDAthlon處理器PC133SDRAM存儲標準而生產的芯片解決方案。最鼎盛時期,威盛既是AMD最大的芯片組設計廠家,同時又是英特爾P4平臺芯片組的最重要提供商之一,兩邊通吃。當時,威盛的日子過得很滋潤。
但以2005年4月英特爾首次發布雙核心臺式機處理器以及相關的主板芯片組為標志,兩大通用處理器廠家的競爭從拼頻率轉向了拼平臺。而要讓處理器平臺發揮更好的功效,英特爾和AMD都不約而同地把設計、集成芯片組的工作收回來自己做,威盛的艱難時勢開始了。
其實在威盛靠紅火的芯片組業務獲取豐厚收益和亮麗股票表現的時候,它也進行過很多探索,比如1999收購了美國Cyrix和Centaur公司微處理器部門,2001年成立S3Graphics股份有限公司。這些動作都有先見之明,甚至Cyrix公司當時實力遠比AMD要強大。但威盛隨后推出的處理器始終游離在主流PC市場之外,如S3公司推出的產品過于強調影音娛樂功能,忽略了成長最為迅猛的游戲圖像處理器市場。
當威盛意識到兩大通用芯片企業都要把芯片組業務收回之后推出了C7平臺,殺入x86芯片市場,尋找新的業務支撐。威盛把重心放在其一直以來的強項——低功耗(這也是其長期專注于嵌入式芯片所積累的技術實力)。2007年7月,威盛組織了一場規模較大的2007威盛電子超移動設備秀,瞄準當時的大熱門——UMD。
雖然UMD概念并沒有真正打開市場,但是2007年底華碩EeePC的意外成功使上網本一下子成為風潮,威盛在超便攜終端領域的多年積累在這個時候終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威盛借鑒MTK(聯發科)做手機的成功經驗積極倡導被稱為“白牌上網本聯盟”的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業內人士認為,威盛把自己翻身的機會押在上網本上是對的,威盛管理層需要做的是把不相關的資產剝離,募集更多的資金支持這個戰略的更徹底實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