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儀電介入上廣電重組:日企造成整合之難
當初,京東方無法獲得技術轉移,正是松下與三洋的協同阻隔。而前不久,消息人士透露,上廣電與夏普的最新談判中,中方要求必須獲得核心技術轉移,夏普背后的三和財團竭力阻隔,而索尼、東芝等其他三井財團下的企業也是緊張萬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291.htm臺灣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前不久在上海強調,大陸目前的路子,有點像多年前臺灣地區的模式,他不希望看到大陸再走這種模式。
“在友達、奇美與上廣電、京東方之間,可以實現合并。” 黃欽勇說,這只是面板環節,兩岸整個平板高度互補,臺灣有技術,大陸有市場與終端,有望形成一個自主性的產業鏈。
這也是目前業內期望的一幕。但兩岸模式目前還難以真正達成,因為,臺灣地區至今仍禁止面板后段業務西進大陸。黃欽勇表示,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先從行業協會,或者獨立的產業組織開始做起來。
不過,本土企業確實也在艱難前進。王勃文此前強調,中國在電視芯片、模組、玻璃基板、專用材料設備等環節,以及OLED領域,已有很多企業有所布局,只是成長、真正產業化,尚需時日。
日本商社布局術:請君入甕
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在NEC、索尼、東芝、松下、三洋、豐田等日本跨國企業巨頭背后,有著共同的控制力量,即三井物產——1994年位居全球500強之首的百年商社。
這種商社在日本非常普遍,住友、丸紅、伊藤忠、大和都是。但它們并非一個簡單的企業組織,而是一種融合眾多企業成員的共生利益體。商社很少參與具體企業運營,但在融資、戰略規劃、情報搜集上,可以做到整體聯動,具有超強的隱蔽性。
借助技術或資本誘餌,這些商社早已將觸角延伸到中國各個角落。記者曾收到一份上述某家商社搜集到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情報,數據詳細得讓大陸企業某高管大吃一驚,一直追問筆者資料從何而來。
上廣電液晶面板產業正是上述商社尤其是三井物產的“得意之作”。這個曾經引領中國大陸CRT時代、液晶面板業的大陸顯示產業龍頭,在多年的日資滲透下,已經成為積重難返的“吞金獸”。
日企最初習慣于以技術來換取市場。但與歐美企業不同,它從不打算將寶押在單一的合資企業的利益上。多年來,人們可以看到,NEC在中國的合資案,首鋼NEC、上海華虹NEC、上廣電NEC,每個都是財務壓力較重。而NEC自身,卻享受著技術專利費用、采購端的豐厚利潤。
最后的結局是,日企借助合資案,培育起大批合資或獨資的配套產業群,并將觸角延伸到更廣的行業主體,中方企業卻難以從中得到真正的核心技術。由于這類項目投資巨大、回報期長,退出的代價高昂,中方企業往往選擇僵持下去,而受損的則可能是政府資金和其他資金。
這是日企以局部的犧牲換取的整體勝利。這背后,有著日本商社模式的功勞,它們每次出擊前,都會事先整合背后的資源,在技術、產業化、融資渠道方面鋪墊好關鍵環節,以一種請君入甕的方式達成合作,最終實現套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