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儀電介入上廣電重組:日企造成整合之難
他所說的“這個殘酷的事實”,倒并非被“托管”傳聞本身。在他看來,多年來的產業發展模式,尤其是借力日本企業發展的模式,才是急需反思的根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291.htm“大陸面板行業,已經被日本企業牢牢綁定。”昨天早晨,日本跨國企業研究專家、《三井帝國在行動》一書作者白益民對CBN記者表示。
上廣電:不自由的“龍頭”
白益民對CBN記者說,上廣電集團已是一個“不自由的‘龍頭’”。以上廣電NEC為核心的平板產業布局,自其誕生之日起,便一步步成了日本三井、住友兩大財團的“蓄水池”,早已失去產業鏈自主性。
白益民表示,這一局面由來已久,上廣電本身的誕生、發展過程都充滿日本企業力量,幾已積重難返。
上廣電集團有著足夠輝煌的歷史。其前身是上海電視機廠一廠,1978年從日本日立引進中國首條彩電生產線,10多年后,上海市政府在該廠基礎上組建了上廣電集團。
2002年12月,為實現產業鏈整合、鍛造SVA品牌,同時為從CRT時代向液晶顯示時代轉型鋪墊,上廣電集團與日本三井物產簽署戰略合作,合資成立了物貿公司;一年后,上廣電集團再度攜手日本住友財團旗下NEC,在上海投資80億元,設立第五代面板生產項目,即上廣電NEC,上廣電控股75%,NEC持有剩余股權。
由于技術依賴日方,上廣電NEC的技術量產部門幾乎為日本工程師控制,本土員工主要是參與日常管理與業務部門。不過,當初,上廣電集團的思路是:借助NEC的技術,上廣電NEC負責面板,上廣電光電子負責中游產品以及部分上游企業的投資,廣電信息負責下游終端企業。
因此,上游關鍵零部件、設備及材料,不得不依賴NEC在日本建起的采購關系。這意味著,除技術外,利潤最高的采購端已被日本控制。而日企更是步步為營,圍繞上廣電NEC,逐漸建起由其控制的合資企業。
2004年,住友金屬與廣電電子成立廣電住金,生產電路板,上廣電只擁有30%股權;2006年,住友旗下日本電氣硝子與廣電光電子成立電氣硝子廣電公司,生產玻璃基板,中方僅持有20%股份;同年,日本富士聯手上廣電成立上廣電富士光電材料公司。
日方還不動聲色地向財務層面滲透。2006年,由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聯手日本大和證券成立的大和證券SMBC,對上廣電NEC注資2500萬美元,成了新股東,以幫助其在國際市場融資,同時籌劃第二條生產線。不久,大和證券SMBC則一躍成為上廣電集團財務顧問。
白益民對CBN記者說,在技術、采購被掌控之后,上廣電的融資模式、未來規劃也已被鎖定。由于進口設備昂貴,加上每年折舊壓力沉重,這是導致上廣電NEC虧損的最大緣由。
京東方:自主知識產權尷尬
當上廣電遭遇托管傳聞后,“有自主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京東方人士言必稱的競爭優勢。2006年爭奪康寧玻璃基板落地時,面對上廣電的阻擊,這家公司也是打了這一旗號。看上去,它已走在自己奠定的自主知識產權大路上。
京東方此前曾借助收購韓國現代旗下顯示企業BOE-Hydis獲得核心技術,由于BOE-Hydis不久之后破產,其核心技術團隊早已流失殆盡,京東方的核心技術升級能力有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