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半導體企業扎堆重組謀自救
一邊是業績猛降,一邊是經濟先鋒,在政策扶持下,半導體企業自救型并購重組風起云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2450.htm半導體企業資產重組頻現
過去的三年里,盡管全球半導體企業的市場份額取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半導體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明顯下行的趨勢卻是不爭的事實,眾多半導體行業的傳統豪門使用了剝離重組的技術紛紛退出市場,一曲頗為傷感的離歌成為這股紛亂震蕩大潮中最為貼切的符號,對于半導體企業的頻繁重組,市場給予了積極響應。下面,就讓我們歷數五年來震撼半導體行業的幾次重組。
2000年,西門子將其半導體部門剝離,成立了英飛凌,后者于當年成功上市。不過,西門子早在2000年就開始出售英飛凌的股票,并于2003年3月將自己持有的股票由44.7%降到了40%。2004年1月,西門子出售英飛凌的1.5億股股票,在英飛凌公司持股的比例由先前的40%降為18%。2006年3月,西門子又以12億歐元(約合1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在英飛凌剩余18%股份。
2003年4月1日,瑞薩由日立半導體事業部和三菱電機半導體事業部合并而成,號稱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廠商。日立和三菱電機分別擁有瑞薩55%和45%的股份。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次“蛇吞象”般的合并一舉將瑞薩半導體推向了頂峰,為瑞薩布局全球,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碁礎。
2004年12月,摩托羅拉公司將半導體事業部分割出來,成為獨立的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
2005年8月15日,KKR和SilverLakePartners宣布以26.6億美元并購安捷倫科技半導體產品事業部。2005年12月2日,安捷倫半導體事業部在出售交易完成后組成獨立的公司,并更名為安華高科技公司。相對于天文數字般的收購費用,合并過程中的苦辣酸甜、心酸坎坷與經驗教訓才是后來者最值得吸取的營養與經驗。
2006年8月,皇家飛利浦同KKR、BainCapital、SilverLakePartners、Apax和AlpInvestPartnersNV(統稱“國際財團”)達成協議,他們將聯合持有飛利浦半導體公司80.1%的股份,而飛利浦保留19.9%的股權。2006年9月,飛利浦半導體變身為NXP。
五次震蕩時期的重組,讓世界上知名半導體廠商的身影黯然離開了我們的視線,更多的企業則是以一種更為悲涼的方式選擇了謝幕,不過,在這些離散背后,一個新的故事正在徐徐拉開,漸漸清晰。
此外,著名半導體廠商飛思卡爾也放棄半導體部門,被一私人財團BlackstoneGroup以17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東芝8.35億美元收購了索尼半導體業務;美國國家半導體并購DigitalQuake,Inc.專注于加快開發新一代平面顯示器技術;安森美半導體收購Catalyst半導體;意法半導體收購GENESISMICROCHIP公司,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意法半導體在快速增長的數字電視和顯示器市場上的領先系統芯片技術供應商的地位;芯成半導體以6900萬美元價格收購臺灣矽成;AMD和英特爾則走上私有化道路等。
贏合未來 共拓市場
2007年開始,全球半導體市場出現周期性增長放緩態勢,整個產業陷入相對低迷期,與大多數半導體巨頭維持觀望或者緊縮銀根的策略不同,意法半導體(ST)逆勢而上,頻頻祭出重磅交易擴充自己的實力,成為半導體行業耀眼的明星。
贏合未來讓意法半導體邁向了半導體產業之顛
贏合未來,這是戰國時期秦統一六國的外交基礎,是應對激烈競爭重要的戰略手段。在半導體產業日益激烈的巨頭競爭中,意法半導體突出重圍,研發了一套新的發展戰略,主要是重視產品陣容的管理,以及對客戶的全面完善的服務。通過四個發展方向來實現發展目標。第一,提高銷售額,可以通過新產品與新技術的開發和市場推廣,以及更好地服務客戶來實現。二是動態的產品/業務組合管理,鎖定技術型廠商領導地位并面向規模化的市場應用,對未達到足夠標準的產品系列必須采取相應措施。ST將繼續有選擇性的收購戰略,為產品組合及IP作出補充。三是精簡優化制造設施。最后是向輕資產結構的轉移。
善借外力,尋求多方合作力拓市場
借力使力,是半導體廠商取得更大成功的秘訣。擁有優質的產品與技術固然重要,如何將自己的產品與技術推廣出去,卻煞費功夫。善用聯合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加深尋求多方合作的策略力圖盡可能貼近市場的需求,共同對市場需求進行準確及時的判斷,從而迅速調整產品戰略適應市場的需求。因此,不少國外的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中建立很多合作伙伴關系,努力融入本地的產業環境,在中國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不僅是市場銷售,還有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等各環節,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
后記:
在危機的干擾下,2009年的半導體產業顯得十分沉重,但是,如果冷靜的分析,企業要想在市場上實現競爭力就必須增加系統知識,制定有效戰略,方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新思路與新方向,一方面,可以融資介入代工制造領域,廣泛開展OEM合作,不苛求品牌突圍,確保基本要素(產業鏈、客戶關系等)的正確性,專注于那些具有增長潛力、能夠體現差異化的市場,并積極與對這些市場有影響的客戶進行合作。另一方面,投資組合要將許多不同階段的業務融合在一起,按照35%、55%、10%的大概比例分配研發預算。
企業兼并重組,有時候,一個企業的“舍”,反而有助于將來的發展,回顧以上的半導體產業大事,有贏家,也必定會有輸的一方。正是由于贏者看前一步的“舍”,才使其在危機時刻,得到了更到方面的支持。企業需要反思一個道理,一味的做大并非是最佳選擇,不管大與小,做強才能生存和發展??铸埓?,卻早早地絕種了;老鼠小卻滅而不絕。一個企業有若大的肌體,強壯的肌肉勝過累贅的脂肪,雖然后者也會產生熱量。
總而言之,全球半導體市場在經歷了數次重大的重組之后,整個產業都在醞釀并準備著新的征途,對于所有希望在這一行業有所建樹的企業,機會都是有限的,筆者希望并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在新一輪的半導體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贏得尊重,贏得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