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IC設計企業的成長之道:合作共贏
今年Cadence公司成立20周年。20年前,Cadence由兩家公司—ECAD和SDA合并而成,如今其已成長為規模最大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供應商。公司在中國有四個目標:節能、創新、和諧、共贏。
在7月15日的CDNLive!(Cadence Designer Network,Cadence的全球性會議)北京站,Cadence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居龍先生向本刊介紹了如何與中國IC企業共贏的想法。
目前IC設計的重心開始從硅谷往亞太轉移,例如外包給印度和中國的一些企業。中國的應用、制造/生產和國外差別不太大,但IC設計是較為薄弱的一環,和國外相比差距一到兩代左右,目前中國的主流是0.13mm和90nm.不過設計很難一步就趕上,因為需要一個人才培養的過程,不像引進設備那么快。
中國有四、五百家IC設計企業,但關鍵不在數量,而是公司里是否有一流的人才、先進的技術、自己的IP(知識產權),能否切入到某一個市場。人才不僅有是設計人才,還有管理人才和行銷人才。設計人才不僅要做芯片設計,還要會做系統設計,后者尤為重要。在管理上,國內公司也還是比較薄弱的,因為經驗不夠。Cadence力圖為IC企業做好培訓、技術支持和設計服務,因為EDA工具很難用,一般超級用戶可以用到70%~80%的功能,普通用戶只用到50%.為了培養未來人才,Cadence還在在學校開展大學計劃,CRL(Cadence研究實驗室)項目擴展到了中國。
一個有趣的問題:國內企業怎樣和國外廠商加強合作,即如何自主創新?自己從頭開始,這絕對趕不上。本土性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方法也不太好,因為設計是一個全球的產業,如果你不能和歐美或者中國臺灣、印度、韓國競爭,就不可能自己開發出一套創新方案。國內企業和中國臺灣企業的合作較為關鍵,因為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比大陸進步,設計也比較理性,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臺灣公司的技術和人才,可把其知識產業提升起來。
半導體產業沒有EDA工具業無法發展起來。但是EDA產業在整個半導體業的比重在下降,以前半導體產業1000億美元時,EDA產業占4%;現在半導體產值達到了2500億美元,EDA業為50億美元,下降到了2%.可見,EDA公司帶來的價值正在巨大提升,可謂“芯片技術興產業,EDA工具成推手”。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驅動力,國內IC設計公司現在處于一個關鍵時期,IC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契機,利用EDA工具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爭取進入到國際舞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