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高端訪談 > 國內IC設計企業的成長之道:合作共贏

        國內IC設計企業的成長之道:合作共贏

        —— ——訪Cadence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居龍
        作者:迎九 本刊記者 時間:2008-09-19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8208.htm


          今年Cadence公司成立20周年。20年前,Cadence由兩家公司—ECAD和SDA合并而成,如今其已成長為規模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供應商。公司在中國有四個目標:、創新、和諧、共贏。

          在7月15日的CDNLive!(Cadence Designer Network,Cadence的全球性會議)北京站,Cadence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居龍先生向本刊介紹了如何與中國IC企業共贏的想法。

          目前的重心開始從硅谷往亞太轉移,例如外包給印度和中國的一些企業。中國的應用、制造/生產和國外差別不太大,但是較為薄弱的一環,和國外相比差距一到兩代左右,目前中國的主流是0.13mm和90nm.不過設計很難一步就趕上,因為需要一個人才培養的過程,不像引進設備那么快。

          中國有四、五百家企業,但關鍵不在數量,而是公司里是否有一流的人才、先進的技術、自己的(知識產權),能否切入到某一個市場。人才不僅有是設計人才,還有管理人才和行銷人才。設計人才不僅要做芯片設計,還要會做系統設計,后者尤為重要。在管理上,國內公司也還是比較薄弱的,因為經驗不夠。Cadence力圖為IC企業做好培訓、技術支持和設計服務,因為工具很難用,一般超級用戶可以用到70%~80%的功能,普通用戶只用到50%.為了培養未來人才,Cadence還在在學校開展大學計劃,CRL(Cadence研究實驗室)項目擴展到了中國。

          一個有趣的問題:國內企業怎樣和國外廠商加強合作,即如何自主創新?自己從頭開始,這絕對趕不上。本土性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方法也不太好,因為設計是一個全球的產業,如果你不能和歐美或者中國臺灣、印度、韓國競爭,就不可能自己開發出一套創新方案。國內企業和中國臺灣企業的合作較為關鍵,因為臺灣的產業比大陸進步,設計也比較理性,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臺灣公司的技術和人才,可把其知識產業提升起來。

          產業沒有工具業無法發展起來。但是EDA產業在整個業的比重在下降,以前半導體產業1000億美元時,EDA產業占4%;現在半導體產值達到了2500億美元,EDA業為50億美元,下降到了2%.可見,EDA公司帶來的價值正在巨大提升,可謂“芯片技術興產業,EDA工具成推手”。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驅動力,國內IC設計公司現在處于一個關鍵時期,IC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契機,利用EDA工具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爭取進入到國際舞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焉耆| 呈贡县| 乾安县| 怀宁县| 丹江口市| 同江市| 察隅县| 桑植县| 桐乡市| 扎兰屯市| 台东县| 南宫市| 临漳县| 南京市| 招远市| 肇庆市| 五指山市| 噶尔县| 遵义市| 镇安县| 大埔区| 贵阳市| 西平县| 连江县| 宁武县| 富顺县| 广东省| 凉城县| 绥阳县| 余姚市| 平山县| 潞西市| 靖江市| 托里县| 清流县| 兴业县| 德令哈市| 湖州市| 郓城县|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