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手機企業生存受壓 被逼品牌化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中小手機企業面臨生存壓力,向品牌企業轉型將成為它們的主要出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7251.htm今年,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沖擊,而這種變化對我國手機企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相比規模較大的品牌手機企業,中小手機企業所受的沖擊更為嚴重。這樣的情況再次向中小手機企業提出了向品牌企業轉型而不是一味死守單一型經濟的要求,而這也是我國廣大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出路。
中小手機企業面臨生存壓力
今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中小企業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上半年,我國有6.7萬家中小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其中虧損倒閉的企業占到40%。目前我國大概有30萬家中小企業,虧損倒閉率接近10%,大于5%的正常水平。”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宏觀環境的變化也同樣影響到手機行業。今年以來,手機市場增幅有所下降,國內市場份額的大部分依然為國際企業所占據。針對這一情況,上半年《中國電子報》曾經指出,出口已成為國內手機企業謀求生存發展的突破口,但從目前看,大部分中小手機企業的出口業務不容樂觀。
深圳是我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目前手機上中下游企業共有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100萬。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民辦科技企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歐陽建國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今年手機出口整體下滑是大勢所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目前我國手機企業的出口退稅比較難,二是人民幣升值造成出口壓力加大,三是《勞動合同法》的實行使得企業的人力成本上升。”
歐陽建國還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手機企業所受到的沖擊更為嚴重,其中不少企業已經減產、裁員甚至直接關閉了。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公司目前的出口業務不是很大。以前好的時候每個月能有1萬部的出貨量,而現在最多有3000部。”深圳港利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李麗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盛隆興電子(深圳)有限公司CEO(首席執行官)楊海卿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今年受宏觀環境的影響,公司的出口業務并不理想。
單一型經濟成隱憂
日前,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山寨機由于“機身碼”相同,造成了當地許多手機用戶通信中斷,并直接導致了國產手機在巴基斯坦遭遇“集體封殺”。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在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國家銷售勢頭良好的國產手機出現短暫危機。
“這一事件不會對我們手機企業造成多大影響,但它警示我們,在一些新興市場還是要注重產品質量。”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管理經理李復炯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海信海外市場負責人申貴平也告訴記者,巴基斯坦事件不會對品牌企業造成太大影響,但對一些中小企業是個警示。
盡管有消息說目前中興、華為等品牌企業已經“解禁”,但這一事件還是能給國內的手機企業帶來一些思考。“在國內市場份額為國際企業占據大部分的情況下,走出口之路也是無奈之舉。不過‘一條腿走路’的風險性還是要大于‘兩條腿走路’。”歐陽建國說。
記者了解到,國內一些手機企業靠外銷這“一條腿走路”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記者查閱夏新最新公布的半年財報后發現,上半年其虧損4億多元,國內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2.13%,而國外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則上漲41.82%,國外市場對夏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波導的第一季度財報也顯示,其營業收入之所以下降,出口訂單減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出口無論是對大的品牌企業還是對中小企業,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影響企業出口業務的因素有很多,國內出口政策的變化、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改變,都會很快作用到出口企業身上。
此外,競爭的加劇也是影響出口業務的一大因素。“現在做出口業務的企業越來越多,無論在運營商市場還是在其他渠道市場,都會有激烈的競爭,而激烈的競爭也將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李復炯說。
記者從深圳海關了解到,上半年深圳口岸有出口實績手機企業15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5家,但出口價格卻一路下滑,并于6月創下2007年1月以來的歷史新低。
很顯然,手機出口業務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然而,過多依賴出口市場而形成單一型經濟,對手機企業來說也是個隱憂。
品牌化是出路
在宏觀經濟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手機企業、尤其是數量眾多的中小手機企業如何生存和發展,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陳乃醒認為,政府部門在優化和理順宏觀經濟方面還要多做些工作,而中小企業則應積極應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在成本控制、技術開發、管理流程等方面要比大企業付出更多的努力。
歐陽建國表示,無論在融資能力方面還是在市場穩定性方面,大的品牌企業比中小企業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如果有可能,中小手機企業還是要向品牌企業方向發展,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天語、金立等企業都是很好的例子。
記者從深圳港利通、盛隆興(深圳)有限公司等手機企業了解到,他們已經逐步脫離“山寨”,開始走品牌路線。“我們從去年開始就已經開始走品牌路線了,以前的模式很難賺到更多的利潤。”楊海卿說。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深圳又設立了一家手機入網檢測中心,而且將檢測費用下調了33%,這對“山寨”機企業“上岸”,向品牌化發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港利通李麗、海信申貴平以及波導李復炯均表示,他們還是會堅持國內、國際市場“兩條腿走路”。“我們在注重海外市場的同時,也不會放棄國內市場。盡管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可能會減少,但通過走高端路線,我們會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形象。”李復炯說。
記者還了解到,針對國產手機企業出現的經營困難,深圳海關給出了兩條建議:一是規范企業出口行為,建立手機出口預警機制,維護手機出口合理秩序,防止低價惡性競爭,提高售后服務質量,加強品牌建設;二是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行業標準建設,使國產手機盡快擺脫知識產權受制于人的窘況,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