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外資彩電企業“陰謀論”不能成立
中國彩電制造商們繼續沉浸于產業淪陷的悲情之中,從加入WTO之后最不懼外資競爭的豪邁到近期充滿憤懣的“外資陰謀論”,做為一個代表行業,凸顯了中國制造的脆弱和經營思維上的驚恐。以被“外資陰謀”所算計的悲情來換取市場的同情,做為一個公關技巧也許有點用,但如果做為一個形勢判斷,則是一個大錯誤。
外資彩電商以市場占有率而不是利潤為階段性目標,固然有背后強大的屏制造利潤的支撐為后盾,但更重要的是為競爭形勢的危機所驅使,中國企業固然很被動,各個外資彩電企業其實也很難受。
日韓企業說起來都是外資,但肯定不是鐵板一塊,同進同退,某種程度上,他們之間的競爭關系要遠大于合作關系,比如三星和索尼之間雖然有在屏制造的合資合作,但雙方都在為世界第一而競爭。而各個擁有屏制造能力的廠商之間,更是競爭關系大于合作關系。
驅使外資廠商采取價格戰策略的力量在于,液晶屏的生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處于產業放量增長的時期,規模曲線和經驗曲線都處于比較陡峭的階段,一旦巨大的資本投入獲得的產能無法釋放,就可能一步失誤,步步失誤,再也踩不上產業脈動的鼓點,某種程度上,在這種競爭關系下,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產業經濟學的博弈選擇上,這時候各個液晶屏制造商的最佳選擇,是做產量承諾,實際上我們看到的也確實是如此,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臺灣的屏制造商,都在盡最大努力的放大產能,而終端銷售上依靠價格戰放量,只是這種戰略的一個必要環節之一。
客觀上,中國做為平板電視的最大消費市場之一,在外資廠商全球布局中的地位已經有了戰略意義,誰也輸不起;而家電連鎖的發展消除了外資廠商在渠道上的軟肋。這是其愿意和能夠發動價格戰的環境因素。
中國的彩電制造商們由于規模、資金、技術的限制以及判斷失誤,沒能在早期進入上游制造,所以現在很被動。不過這是個很黑暗的時期,也是曙光將要到來的時期。
一個可以設想的判斷是,由于全球平板對CRT的替代已經過半,預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平板電視的增長率將從快速增長滑落到正常增長,由于受到觀看房間面積、清晰度、空間結構、自重、制造的經濟性等方面的限制,主流面板的尺度上的上升空間可能也會逐漸受到制約。這樣,終端需求的放慢和上游出于競爭而急劇放大的產能之間會逐漸由供不應求的緊張關系過渡到供過于求,上下游之間的力量對比將逐漸向下游傾斜。現在三星和LG都急于通過模組項目鎖定中國彩電企業,顯然也是在為進入這種局面之后預作準備。
所以,中國廠商在這個時期,應該沉得住氣,不要怨天尤人,充分挖掘主場之利,保證自己不掉隊,挺過去就是勝利。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做為曾經的領軍企業,歷經國際化沉浮的TCL從破產和退市的懸崖邊上拉了回來,逐步站穩腳跟,開始有了點跨國公司的氣息。從TCL近期的經營策略看,主要是通過供應鏈、業務流程的調整,在可持續的前提下放大產能,而事實上也取得不錯的效果,今年前幾個月的液晶電視銷售在各個市場都開始急劇放量,此后,可能的戰略路線圖是:
通過一定的終端銷售規模降低液晶模組投入的風險,在制造前端獲得成本競爭力以國際化的設計能力、具有世界規模的制造能力和前端成本競爭力回打國內市場,在國內市場發力獲得本土市場優勢。
在價值鏈的重心向終端轉移的時候,依靠中國本土的根據地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向國際市場全面發力滲透。
利用電視市場上獲得的品牌的提升,接回和壯大手機等其他業務。
在產業變化的過程中,趨勢轉換的速度可能會有偏差或被偶然因素所影響,但是總體的演化是由產業結構和特性所決定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