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機敲響正規軍命運警鐘
央視《經濟半小時》關于的山寨手機報道再一次把這個隱藏在產業鏈深處的角色推到了風口浪尖。深圳從16日起開始嚴打山寨手機,規范手機市場。這些透露著罪與罰,也為手機市場“正規軍”敲響了命運警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4294.htm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山寨手機產量至少有1.5億部,幾乎與國內市場手機總銷量相當,它們掀起的強大市場沖擊波,首先對國產手機品牌發出了致命一擊。
山寨機實際上是現在各種中小企業生產的雜牌手機的統稱,現在有不少人用的手機就是這種“山寨機”。它們既非Nokia、Moto等國際品牌,也不是國本土品牌,而是冠以各種各樣陌生的名字。
其實,山寨機的出現得益于近年來手機產業內制度和技術的兩項重要突破。
2006年臺灣的一家芯片商開發出了一個手機芯片,把需要幾十人、一年多才能完成的手機主板、軟件集成到一起,研制出了廉價的手機芯片,一下子讓手機的生產沒有了核心技術。
而2007年10月,國家實施長達9年的“”制度取消。手機制造業的行政管制壁壘沒有了,所有覬覦手機終端市場的企業都可以介入這個行業,但是這也為一些沒有資質的地下手機生產企業開辟了合法生存空間。
技術和政策兩大障礙被破除后,一些作坊式的企業也獲得了與具備著名手機制造商相同的市場競爭力。這樣一個難得的機遇充分激發出了作坊式企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各式各樣造型別致,功能強大的高仿機、拼裝機,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機型才會蓬勃而出。據央視的報道,山寨機模仿蘋果手機居然功能比原機更強大。如果情況屬實,本土手機想不虧損也難了。
業內人士分析說,按照原來的手機制造業規矩,手機生產商要花費巨額資金,向芯片廠商和手機方案設計公司拿方案,還要繳納17%的增值稅。因此本土手機的日子不好過,虧損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同樣在本土生產的合資品牌,盡管他們在稅費的優惠上與本土品牌相比會有一些優勢,但如果算上品牌價值,其產品的最終售價仍然比本土產品要高許多,可是價格并沒有成為制約消費者購買欲望。本土品牌與合資品牌銷售市場冰火兩重天的格局愈演愈烈。
消費者不會因為價格高而放棄購買品質穩定的產品,消費者看重的仍然是產品的品質。山寨機報道經央視發布之后,各方紛紛爆出國內手機廠商因為山寨機而損失慘重,卻絕口不提國際手機巨頭的日子過得怎么樣。
說國產手機斗不過山寨機是因為他們生產手機不用繳納增值稅、銷售稅,不用花錢研發產品,又沒有廣告、促銷等費用。可是合資品牌與本土品牌相比,同樣要繳納和支出這部分費用,按照這上面那種推理,合資品牌也應該敗在這些山寨機面前,諾基亞恐怕也該變成“懦雞鴨”、而摩托羅拉應該是“摩托騾拉”才對。但事實上,合資品牌的日子卻并沒有因為山寨機的出現而變得難過,備受摧殘的更多的是有些不思進取的國產手機廠商。
山寨機行業里固然有一些害群之馬,但是其中也不乏黑馬。所以,與其一味貶低山寨機的地位,不如好好思考一下山寨機的成長之路,或許能從中悟出一些有利于本土手機品牌發展的門道。
痛定思痛,面對“山寨機”的泛濫,一方面我們的市場急需規范,市場秩序急需得到保護,遵紀守法的公司急需得到扶持,讓人欣慰的是,深圳市有關部門開始對山寨手機“重拳出擊”整治;另一方面,那些手機市場上的“正規軍”也應加快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奪回曾經被蠶食的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