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推移動互聯網戰略 欲借MID殺出重圍
《IT時代周刊》在走訪展會后發現,與一年前只有7家廠商的情況相比,本屆展會已經有25家廠商攜35款產品登臺亮相,其中不乏實力強勁的聯想、華碩、明基、富士通和松下等企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3346.htm在今年初召開的2008年消費電子展(CES)上,聯想全球消費筆記本產品規劃經理高崢就明確表示,移動互聯網設備操作簡單,啟動迅速,正是聯想希望開發的能在任何地方可以輕松訪問互聯網,且能夠裝到衣服口袋中的終端設備。
除設備廠商外,英特爾已經初步建立起移動互聯網設備的軟件生態系統和網絡供應商系統。在中國市場,英特爾結盟了新浪、騰訊、淘寶、聯眾游戲等主流互聯網公司來保障網絡內容,還聯合騰訊打造了專門的即時通訊軟件MID QQ。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也已經和英特爾達成了合作意向。
對英特爾而言,建立起移動互聯網終端創新聯盟,能夠從根本上保障處理器的推廣和使用。而對于PC廠商而言,是為了與手機廠商爭奪移動終端市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機渠道商認為,目前PC廠商進軍移動終端市場無外乎兩種思路:一種是推廣移動計算終端概念,靜候移動終端市場成熟之機;另一種是基于產品設計的“蘋果路線”。就眼下的市場成熟度而言,顯然后者的成功概率更大,他認為前者在3~5年內不會出現較大的市場機會。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個細節,盡管移動互聯網設備陣營中鮮有傳統的手機廠商的身影,但明基技術產品中心總經理陳其宏介紹,明基目前的移動互聯網設備由原手機部門負責,因為從界面、操作習慣等方面比較,手機比電腦接受度更高。
英特爾聯手下游PC廠商推出的移動終端MID或許將使市場爭奪戰更加激烈。
前景有待考驗
In-Stat的報告指出,移動互聯網設備的目標客戶主要是想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訪問互聯網的消費者。因此,從自身出發,英特爾大力整合移動互聯網設備的無線連網技術。英特爾超便攜事業部總監Pankaj Kedia表示,移動互聯網設備支持多種目前主流的無線標準,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國家不同作出自己的選擇,譬如在中國可以支持中國版3G標準——TD-SCDMA。
涵蓋廣泛的無線連接標準,一方面能夠方便用戶使用,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英特爾力推WiMAX的心態。
2007年12月,英特爾主導的WiMAX通信標準被選為全球第4種3G標準,然而,與美國(CDMA2000)、歐洲(WCDMA)和中國此前勁推的3G標準相比,WiMAX在市場上表現遠遠不足。因此,英特爾需要圍繞自有標準建立起連網生態鏈,如果不能在全球取得成功,它將無法使自己的計算平臺成為移動領域的主流平臺。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移動事業部總經理浦大衛也在此次IDF上多次呼吁WiMAX在中國落地。
浦大衛還指出,運營商開發無線的步伐缺乏動力,“盡管技術很好,但如何收費,商業模式不清晰是運營商沒有動力的主要原因”。在國內,雖然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設備的網絡供應商,但具體的合作方式還無定論。
此外,多家分析機構指出,移動互聯網設備和智能手機只有一線之隔,兩者將會相互爭奪對方用戶。但第一代移動互聯網設備與智能手機相比,還存在價格高、缺少通話功能的缺點。英特爾方面表示,隨著2009年下一代處理器的登場,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據稱,下一代處理器的空閑功耗將是現在的1/10,而性能將是目前智能手機普遍采用的ARM架構處理器的1.2-2倍。屆時,新一代移動互聯網設備不但擁有更強大的功能,而且體積與現在的智能手機無異。英特爾方面表示到時將大舉跨入高階智能型手機市場。
因此,按照業內人士的分析,英特爾實際上展開了一場與ARM的爭鋒。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超便攜事業部總經理阿南德曾公開指出,基于ARM技術的手機等移動設備不適合瀏覽一般的互聯網網頁,因為其相當復雜。因此,手機用戶或開發手機廠商應該選擇英特爾的技術,才能獲得最好的體驗。
對于英特爾的挑戰,ARM公司中國區總裁譚軍回應,“我看到了英特爾在手機等便攜終端方面發表的觀點,我們并不擔心它能帶來什么沖擊。”他表示,英特爾以新的概念重新定義它的移動通信業務,并不會給全球帶來多少震撼。目前,ARM架構占據了智能手機芯片市場75%左右的份額,三星、高通、德州儀器等世界主要的半導體公司都通過授權使用ARM處理器架構。
移動互聯網設備產品有望在今年6月集中上市銷售,屆時,英特爾的MID戰略將帶來地動山搖的效果,還是蜻蜓點水的效應,業界在觀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