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頻和架構 哪個對CPU性能的影響更重要
從07年開始,很多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博客,方便與用戶更直接的交流。這些博客的博主,通常都是某一方面的權威人事,雖然有些文章,對網友來說可能很難看懂。但也有些文章,是我們都很想了解,但很難找到的。為此,我們從這些廠商的官方博客中,編輯選出幾篇認為對用戶最有用的,希望讓用戶更了解你的筆記本。以下內容均轉自Intel官方博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78355.htm主頻和架構 哪個對CPU性能的影響更重要
最近,我經常被問這個問題,“主頻和架構哪個對CPU性能的影響更重要?”。相信大多數PC機的經銷商都有這樣的經歷,被用戶問到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市場上,不同廠商不同架構的CPU都同時在銷售的時候,用戶當然會有這樣的困惑。補充一點,文中的架構是指CPU的微架構,不是指計算機系統的架構。
其實,主頻和架構對CPU性能的影響同樣重要,不能夠割裂這兩個因素來評估CPU的性能。
主頻很容易理解,類似于速度,對于同一種架構的CPU,當然是主頻越高CPU的速度就越快。
但是,如果CPU的架構不一樣,只看主頻,基本上無法判斷CPU 性能的優劣。那么架構是什么?對于大多數用戶比較陌生,是個比較晦澀的技術術語,即使聽說過,也可能被懂行的技術人員用更多晦澀的技術術語解釋得更像“云里霧里”。
架構一詞源于英文“architecture”的翻譯,它的原意是建筑,建筑學,設計及構造的方式和方法。這個詞應用于處理器(CPU)是指處理器內部各個運算部件的有序安排和構造,達到設計的和諧統一,使之在運行時協調一致達到高效率。在計算機教科書上比較多的翻譯成“體系結構”,“體系架構”或者“系統結構”。
先進的架構可以使CPU在單位是時間內執行更多的指令,也就是完成更多的任務。因此,不同架構的CPU如果只看主頻,是無法知道性能的高低的。一般來說,越先進的CPU架構,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執行的指令數和處理數據的數量就越多。
我在之前的一篇博客“為什么微處理器要從單核轉向多核?”使用了如下的公式:
處理器(CPU)性能 = 主頻 x IPC
IPC就是每個時鐘周期內可以執行的指令數(IPC: Instruction Per Clock),CPU架構的更新換代直接影響和提高的是IPC值,當然制造工藝和架構對主頻的影響也是關聯的。另外,并行計算也是直接提高IPC的途徑,這也是現在為什么主流CPU從單核轉向雙核,將來轉向四核,和更多核。
英特爾在2006年第 4 季度雙核產品就已經超過了單核產品,雙核處理器已經是英特爾量產的主流處理器。如果把主頻和架構綜合起來考慮,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以百米運動員賽跑為例。主頻相當于百米選手的步頻,架構類比于步幅。所以大家可以看到:
1. 步幅一樣大(架構相同),步頻快的選手跑的快。 2. 步頻一樣快,步幅大(架構先進)的選手跑的快。 3. 步頻也快,步幅也大,選手成為世界百米飛人也就不是天方夜譚了。
因此,大家在選擇CPU關注性能問題時,要同時考慮架構的先進性和主頻。最后,先進的芯片制造工藝是保證先進架構實現和達成高主頻的基礎。(全文完)
原文鏈接:主頻和架構哪個對CPU性能的影響更重要?
作者簡介:趙軍
趙軍于1995年6月畢業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并獲得計算機科學理學碩士學位,之后在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任教(助教)直到1997年6月。
趙軍于1997年7月加入英特爾公司就任計算機平臺技術工程師。從2000年到2003年,他在英特爾中國OEM部門擔任高級技術工程師,并于2001年獲得“英特爾成就獎”。
自2003年10月~2006年10月,趙軍在英特爾公司銷售市場集團的領先技術銷售部門擔任工程技術經理、技術市場經理。從2006年11月開始,他在先進技術支持與服務部擔任資深架構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