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近年我國IC企業集群性增強經濟規模高增長

        近年我國IC企業集群性增強經濟規模高增長

        ——
        作者: 時間:2005-06-08 來源: 收藏
            近年來,我國以設計自有產品為主的設計公司發展迅速,呈現出集群性增強經濟規模高增長態勢, 設計業進入建立和完善產業鏈架構階段, 設計產品開發實現了中低高多元化共存。2000年-2004年的5年,全國設計業銷售額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6%,高出世界設計業同期的81個百分點左右,比我國 臺灣省設計業也高出76個百分點。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副秘書長趙建忠介紹,自1986年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成立以來,到1999年的15年間,共發展到57 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而2000年到2004年5年間,卻猛增到500家左右, 凈增443家,占總數的88.1%,在企業總數上已超過美國的硅谷和我國 臺灣省,其年平均增長率達54%。截至2004年,全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群體的注冊資本總額為61.9 億元以上;總的從業人員達1.59萬人,其中設計研發人員占68.4%。 他們主要分布在全國四個區域的7個國家IC設計產業化基地。 

          2004年,全國集成電路設計業(不包括香港和臺灣地區)的銷售額 為81.5億元,增長81.5%,占同期全國半導體銷售額的份額達14.9%, 而在2000年僅占6%左右,即提高了近9個百分點。這一銷售額與我國 臺灣省和世界IC設計業相比,分別是他們的12.3%和3%,而在2000年, 則僅占我國臺灣省的3.9%、世界設計業的0.75%,即通過五年的努力, 相應提升了8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以上。 

          2004年,排在前10名的設計企業的銷售額為36.9億元,相比2003 年的22.5億元,增長了64%。其中,超過億元銷售額的企業(不包括香 港和臺灣地區)共14家,比2003年增加了4家,合計銷售額約42億元, 占產業總銷售額的比重為51.7%。分布是,長三角地區占8家 (57.1%),京津環渤海灣地區占4家(28.6%),珠三角地區占2家(14.3%)。 

            趙建忠指出,自國發[2000]18號文發布以來,越來越多新的Foundries 和封裝測試企業在我國興起,加速了我國IC產業鏈體系的形成。 目前,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業已初步形成從系統標準及其解決方案出發,自有硅知識產權(IP)及國內外相關IP的開發和供應,設計前后 端過程實施(IC設計服務和MPW運作),到小批量工程樣品被用戶驗收 合格(芯片測試和失效診斷及分析),直至產品被市場接受(系統整機 應用)為止的整個IC設計產業體系。這種趨勢為我國的IC設計及其產 業化發展提供了自身技術的配套保障,同時也注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技術開發活力。 

          IC設計公共服務體系。作為IC設計初創企業,在它們的成長、發 展前期,特別需要孵化和培育。我國包括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公益性服 務平臺的建設,先后在國家7個產業化基地建立了相應的集成電路設 計服務平臺,提供IC設計環境的軟/硬件及測試、MPW計劃等方面的 服務,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孵化器+技術平臺+人才培訓”的綜合 服務平臺。 

          趙建忠表示,在中低檔通用IC市場。我國的IC卡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 測試、應用,直至標準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體系。近幾 年在全國IC設計業銷售額中,IC卡芯片所占比重一直在20%左右。其應 用領域涵蓋了交通、通信、銀行、信息管理、石油、勞動保障、身份 識別、防偽等諸多方面。主要設計企業有大唐微電子、中國華大、上 海華虹、清華同方、復旦微電子等,目前它們的產品包括以8位MCU為 基礎的接觸式卡和非接觸式卡、32位CPU接觸式卡和非接觸式卡、RF模 塊及其射頻讀寫IC以及智能標簽等芯片。


        關鍵詞: IC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陆市| 石家庄市| 顺平县| 汶上县| 青浦区| 类乌齐县| 信丰县| 江北区| 江华| 江源县| 牙克石市| 天长市| 启东市| 墨玉县| 镇宁| 阿克苏市| 康马县| 惠东县| 潞城市| 比如县| 日照市| 沙湾县| 亳州市| 疏附县| 桐庐县| 师宗县| 古交市| 衡山县| 南投县| 林甸县| 石屏县| 隆子县| 基隆市| 莱阳市| 西平县| 安溪县| 五大连池市| 渝中区| 宜昌市| 定襄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