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橋TD招標失利 華為欲單獨控制TD研發
股票市場的反應標明,中興通訊在中國移動首輪TD招標中的大份額消息,很有可能是少數人士在利益驅動下的故意透風。而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橋”)在此次招標中的失利,被形容為“拿不到一張令任何一方滿意的成績單”。
隨著西門子和諾基亞全球網絡通信業務的合并,鼎橋、普諾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諾”)、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公司(以下簡稱“諾西”)正陷入“三個農夫一畝田”的困境。
從閃電襲倒港灣,到高位速拋華為3Com (以下簡稱“H3C”),任正非及其華為已經鮮明地表明,“華為只在主場踢球”,而以單獨形象投入到TD市場的動作,業已臨近。
“忽略”的代價
急于擺脫通訊集團虧損困境的西門子,沒有做好長遠規劃、忽略中國市場特性的問題,正通過中國TD市場的變化顯現出來。根據中國移動TD招標的結果,鼎橋通信所獲份額,低于市場預期,如果按照鼎橋市場銷售總監何瑞娟所言,“得到很大認可,并且在第三階段測試中表現突出”,那么鼎橋的市場表現就更加值得探討了。
雖然有消息稱,中興通訊能夠在此次招標中獲得高份額,源于其超低價格,但根據華為自身的企業特征而言,這并非最主要原因。
善于價格戰的華為,及其各子公司,一直保持著極具攻擊性的價格競爭優勢。2005年1月,華為以低于預料價格一半的報價,在泰國CAT Telecom的CDMA2000網絡項目招標中將愛立信、摩托羅拉等國際寡頭斬于馬下,被稱為“改變通信業務競標模式”的一戰,其主要因素即為價格。
此外,華為在諸多商業競爭中,包括和思科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商業對壘中,一直以“物美價廉”作為殺手锏。在此次TD招標的本土競爭中,基本不可能處于價格劣勢地位。因此,此次鼎橋在中國移動TD招標中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因為鼎橋未來歸屬不確定、兩家母公司嫌隙漸生”的結果。
一個被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是,雖然鼎橋是華為的參股子公司之一,但其屬性卻屬于“全外資企業”,而不是合資企業。盡管鼎橋首席運營官、原華為高級副總裁毛生江負責公司的市場和運營,但是對最終報價擁有更大決定權的,則是CEO孟樂(原西門子數據網絡設備事業部副總裁)和CFO李安樸(原上海西門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副總裁)——對于成本控制和市場規范控制更為嚴格的西門子特征,使華為在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不足,在招標過程中暴露出來。
因為曾經的讓步,使得西門子獲得了鼎橋的更多控制權。
2005年12月,港灣網絡有限公司(簡稱“港灣”)稱已和西門子達成協議,以1.1億美元的價格轉讓核心資產給后者。然而隨后事情出現變化,西門子先是承認“曾派考察組進入港灣考察”,后又否認購買港灣資產。而在對港灣予以知識產權訴訟,有效狙擊港灣出售,繼而向西門子提供更為優惠的數據通信產品OEM條件、在鼎橋公司合作上予以西門子更多權利之后,華為2006年6月初閃電收購港灣網絡。
然而,隨著西門子和諾基亞在網絡通信業務上的合并,西門子忽略了鼎橋對于自身及華為公司的業務影響。盡管諾西公司表示,鼎橋和普西公司暫時都不會出現變化,但是這一“暫時不變”,已經因為TD的進程而在實質上產生了改變——華為曾表示,TD無線部分將由鼎橋公司負責研發、生產,以及市場競爭,而自身則將戰線收縮到核心網絡設備,因此,鼎橋對于華為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反觀之,合并完成之后的諾西公司,則在中國TD市場擁有兩個合作伙伴:普天和華為,而普天則和諾基亞有著長久的終端生產合作,關系密切,這就導致鼎橋在諾西公司的位置變得更加微妙。
如此一來,“對外宣傳總投資額”3億美元的鼎橋,在主控方西門子的權重,遠不及在華為的權重,因此,鼎橋在招標中的失利,幾乎可以看作華為的失利——西門子對TD的忽略,已經嚴重影響到華為在中國市場的戰略規劃。
僅是方式的變化
無論是其他電信設備商的職業經理人,還是華為內部員工,大多數都認為,華為單獨研發TD全線設備,已經是箭在弦上。
而根據任正非及華為一貫的風格,華為即將采取的動作,也必然是“充分尊重世界通行規則的基礎上,體現華為自己的特征”。
在應對2003年思科訴訟風波過程中,任正非表示,華為要成長為世界級的公司,就必須學會通行的商業法則,“你要到別人家做客,就不能摳腳丫子”。因此,無論是思科訴訟的過程,還是出售H3C的競購過程,華為均有效利用了對手的軟肋,以及通行的商業原則和法律。在此基礎之上,收購鼎橋,或者拋棄鼎橋單獨研發,已經成為華為必選的兩條路之一,所余下的,僅剩招數的變化。
采取收購港灣的“斬立決”,還是出售H3C的“太極”?這取決于TD還能夠給華為帶來多少利益。
自2005年開始組建鼎橋以來,華為至少表面已經放棄了Node B、RNC,以及網絡管理系統的單獨研發。而隨著TD建網規模的逐步擴大,特別是TD必然占據中國3G版圖較重要分量的既定事實下,華為必然要考慮本土優勢所應當產生的實際效益。因此,單獨控制TD的全線研發,不得不做。并且,中國已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沒有給Wimax發放頻譜資源的國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Wimax所采用TDD資源和TD之間存在沖突。雖然華為也已經成為少數幾個在Wimax上投入極大資源的通信設備商,但在戰略定位上,并不如北電網絡那樣具有明確性,原因也在于TD所蘊藏的極大市場機會,不可放棄。
并且,諾基亞西門子雖然也同樣希望能夠在TD上有所斬獲,但是其實現途徑,除了鼎橋之外,還有依賴普諾,因此,鼎橋對于西門子的重要性,遠不及對華為。從這一角度看,華為收購鼎橋,有著更大的可能性。考慮到華為在歐洲和諾西公司之間的利益,兩者之間直接公開對立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通過談判或者競購方式,將鼎橋完全轉移至華為麾下,對雙方都是最具現實利益的考慮。
具體到操作可能性上,可以對比H3C的競購分析。
2003年11月成立的H3C,華為占有51%的股權,但根據協議,3Com可以通過購買方式,實現2%的股權逆轉。2005年底,3C
在鼎橋的歸屬問題上,因為華為已經在H3C的處理上有所先例,所以諾西公司如果采取同樣的策略,恐很難奏效。更有可能的結果是,華為從自身的業務考慮,并且考慮到和諾西公司在其他市場領域的合作可能,會在鼎橋歸屬的處理上,直接“一擲千金”,以合理的價格、最為痛快的方式,直接請西門子出局。
和H3C在中國市場業已占有較大市場份額不同,鼎橋目前仍然處于非盈利狀態,并且總體投入,即使在對外宣稱上,也只有3億美元,因此,華為全資控股鼎橋的投入估計不會超過2億美元,甚至有可能更低。
而這,還不到華為從3Com手中獲取資金的四分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