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無人問津 大陸存儲器產業狂想曲
自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并成立千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來,關于“地方政府建設存儲器基地”的新聞就不斷見諸報端,不過當事企業、政府、資本從未對新聞有所回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153.htm
2015年10月,風頭正勁的紫光集團、傳言最多的武漢新芯,以及合肥、深圳等地方政府,相繼傳出進軍存儲產業的新聞。
在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規劃中,中國要在15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存儲器必然是國家扶持重點。存儲器產業無論落地何處,都 會在當地政府的電子基礎產業中產生質變,由此帶來稅收、就業、整個產業經濟的大幅提升。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距離國家決策的日期越來越近,好幾個地方 政府、企業都盯著這個大蛋糕。”
博弈存儲
2015年9月30日,中美互聯網大會之后,紫光集團宣布38億美元入股美國西 部數據,后者是全球知名的硬盤廠商。之后的10月21日,西部數據宣布190億美元收購SanDisk,SanDisk與三星、海力士、東芝、美光等巨頭 并稱全球五大存儲。顯然,只有180億市值、2億現金流的西部數據背后,是志在存儲的紫光集團。
10月29日,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北 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上表示:“存儲及相關芯片是紫光芯片產業的三個重點之一。”另外兩個重點分別是移動芯片、物聯網。趙偉國介紹,全面收購、境外入股、境 內合資是紫光的實現路徑。根據這一路徑規劃,紫光的存儲之路剛剛開啟,未來,紫光或許將與美光、Intel等國際巨頭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
在所有緊盯存儲器的玩家里,紫光風頭最勁。但相比于籌備良久的各地方政府而言,紫光只是后來者。
早在2013年,北京、武漢兩地政府已經就存儲器基地開始規劃。知情人士透露:“最初,武漢打算以武漢新芯為基礎,提出140億美元規劃建設生產線;而北京則以中芯國際為基礎,打算投資110億美元。但兩個方案都沒有通過。”
武漢新芯主要為存儲芯片設計公司代工芯片,累計出貨量超過10萬片,中芯國際則是國內最大的芯片制造企業,位于上海。
前述知情人士稱:“方案被否之后,兩家公司重組規劃:基地建設到武漢、募資平臺合并,原本負責在北京籌建存儲基地的中芯國際首席運營官趙海軍,將擔任領軍者。”
2015 年10月28日,湖北日報刊文《240億美元打造存儲器基地》,文中,湖北省經信委透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武漢新芯、湖北基金公司、北京亦莊開發 區,共同出資240億美元在武漢建設的國家存儲器基地,組建存儲器公司,實現每月30萬片存儲芯片的產能規模。”
另一個頗具競爭力的是合肥政府。2015年10月20日,合肥政府投資135.3億元與臺灣力晶科技合資建設晶圓制造工廠,力晶科技是臺灣第一家具備高容量快閃存儲器實力的半導體廠商。
除此之外,深圳政府也被曝出“投資200億引導存儲產業”的新聞。
市場吸引
當前的經濟轉型中,存儲器對產業經濟的價值已經愈發重要。
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陸續出臺信息消費、寬帶中國、網絡安全等國家戰略,但這些戰略中最核心的集成電路產業始終薄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