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戰國策 誰是最后的主導者?
目前來看,二者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為家電企業、硬件廠商們提供智能化服務,并說服更多的品牌“入伙”,尚不涉及具體的生產制造,目的依然是銷售產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1390.htm來自海爾的高級工程師孫明表示,未來隨著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越來越透明,用戶可以直面工廠,電商的生存空間也會受到威脅。“現在電商顛覆的是傳統的國美、蘇寧或者是線下商城,但未來用戶跟廠家直接交互之后,中間環節就可能被顛覆。”他說。
今年以來,阿里和京東更是全力“搶品牌”。京東以流量補貼吸引硬件公司,而阿里提供“激活補貼”。對于智能硬件創業公司,京東提供眾籌首頁展示及其他資源支持;阿里對眾籌及其他資源推廣則實行完全免費的政策。據業內人士介紹,無論是京東、阿里還是360,由于競爭關系,創業公司們只能選擇與其中一家公司合作。
從大品牌的入駐率看,京東和阿里旗鼓相當,差異在于提供服務的方式。京東主要是做B2C,淘寶則是做C2C。“阿里依然是為品牌商導入流量,提供各種大數據、云等服務,銷售及后期維護依然由品牌商完成;京東是全部買斷產品,自己賣產品、提供服務以及提供后期維護。”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分析,京東的模式是通過電商優勢掌握一部分終端產品,將這些終端產品變成智能云平臺建設的入口。“這是一個好的想法,不過京東云服務的能力到底如何,還有待驗證。”
同時,該人士還認為,京東將產品完全買斷進而自己提供完整云服務的模式,未來將面臨較“重”的后端維護。“以前設備賣出去就沒事了,智能化以后,設備的持續互動和服務到底是由京東做,還是由設備方來做?”
智能家居產品銷售完成以后,還與用戶有著互動與聯系,京東以及類似京東買斷商品自營的電商平臺們都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持續的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從目前看,京東也在一邊摸索一邊轉型。
阿里則選擇了比較討巧的方式。“在阿里的云平臺上,數據是廠商的,廠商可以自己來維護和管理數據。”該人士稱,未來品牌對于云服務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帶寬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相形之下阿里或許更具優勢。
洗牌從局部開始
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電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及投資人、創業公司進入智能家居領域,對于提供Wi-Fi模塊、傳感器等"中間件"的創業型企業來說,一方面意味著市場的擴大,但另一方面,競爭對手正在紛紛入場,而且是體量懸殊的“巨無霸”。
古北科技與上海慶科均經歷過合作伙伴變為競爭對手的經歷。2013年,小米與古北科技曾有過一段蜜月期。當時小米路由器公測版會隨機附送一臺古北科技的紅外轉Wi-Fi遙控,業內也不時傳聞兩者有資本上的結合。不過在小米路由器正式發布后,小米宣布小米智能家居的Wi-Fi模塊自研,兩者的關系變成了明面上的競爭。
為了提升用戶黏性,如今古北科技開始提供除硬件外更多的智能化服務。“傳感器、自動化的配件、原廠的語音控制等智能化的服務,又讓客戶繼續選擇我們,如果他們自己做模塊,就享受不了后續的服務。”劉宗孺稱,模塊可以不賺錢,但古北科技可以通過其他環節釋放利潤。
上海慶科與海爾的合作也曾一度中斷。隨著家電企業們對模塊的需求增大,包括海爾、美的在內的廠商們開始嘗試自己做模塊降低成本。
上海慶科從去年開始也嘗試轉型,正式推出自己的軟件產品“MICO”系統,開始"軟硬兩條腿"走路。“MICO是介于芯片和應用、設備之間的中間件,是一種底層技術,可以讓硬件的開發者在其系統上很快做出有創意的智能產品。”王永虹認為,互聯網企業做硬件大多失敗,因為其不了解硬件從設計到生產、到供應鏈、庫存這一個完整體系,而傳統廠商大多沒有技術積累,MICO則能夠讓硬件的開發者快速與網絡連接。
上海慶科的目標是把MICO做成整個中國的智能硬件創新開發的底層工具,讓中國的智能硬件產業可以快速發展。“現在天貓上有很多產品,90%以上都是我們做的連接和支持,阿里做云、我們做端,客戶做設備。”王永虹稱。
不過,古北科技、上海慶科等中間件廠商的路能否走通,面臨諸多變數。王永虹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當下創業維艱,以及上海慶科轉型壓力頗大。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個市場最終會消失,“所有的智能手機都可以連接Wi-Fi,但誰聽說過智能手機Wi-Fi模塊?當銷量足夠大,模塊就會被整合到芯片中。”
一些依附于這些中間智能化服務提供者的小型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同樣面臨洗牌。“2014年3月跟我們合作做智能硬件的創業公司,死了不下10家。”王永虹稱,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公司太“著急”,不懂產品的生產流程、供應鏈等,而且產品本身功能復雜、并無價值;另一方面,這個市場還不容易變現,很多企業因為資金問題活不下去了。
但王永虹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新玩家進來。他說:“在市場的起步和初期階段,有很多人沖進來玩是好事,如果市場冷下來了反而不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