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市場分析 > 智能家居戰國策 誰是最后的主導者?

        智能家居戰國策 誰是最后的主導者?

        作者: 時間:2015-10-16 來源:財新周刊 收藏
        編者按:沒有人知道未來智能家居到底是什么樣子,大多數加入智能家居平臺大戰的公司也沒有確切的把握-現在的市場可以看作一種試錯。

          “行業公敵”:小米的封閉生態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1390.htm

          “我不能評論其他公司,但是談談小米應該沒關系。”一位國內家電企業高管半開玩笑,“反正大家都在說。”和他一樣,多位采訪對象表示不介意點評小米科技,盡管他們依舊要求匿名。

          多數采訪對象都認同,至少在發展初期,手機是最合適的平臺入口。和蘋果、谷歌一樣,已經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領導者的小米公司入局順理成章。根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 4月底發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報告,2015年一季度,小米以1400萬部手機的出貨量,占據了中國智能手機13%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第一位置。而據小米公司公布的數據,2014年小米手機共銷售6112萬部。

          出貨量背后是巨大的用戶基數。小米手機加上其MIUI智能系統,已經形成了“硬件+互聯網服務”的生態。墨跡天氣空氣果項目負責人姜洋認為,小米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領導者。在他看來,傳統硬件廠商,即使是大型家電企業,對于粉絲經濟以及云端技術的理解,也比不上互聯網公司。

          但很多采訪對象對小米的平臺策略頗有微詞。在他們看來,小米搭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盡管“互聯網思維”強調開放、共贏,但過去一年多時間,這個生態圈看起來更像要以智能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的小米設備。

          小米除了眾所周知的手機、平板、電視、盒子以及路由器,圍繞,還有小米手環、空氣凈化器、血壓儀、小蟻攝像機、智能插座、智能燈泡等多種產品--這些產品是由小米投資的約30家智能硬件公司生產,全部由小米手機控制。按照雷軍的規劃,未來小米將用同樣的模式“影響一個又一個行業和影響整個工業界”。

          這也正是姜洋看好小米的另一個原因,“在產業發展初期,只有封閉平臺才能迅速提升用戶體驗。對比一下智能手機的發展歷史,iPhone早期也被人指責封閉,但是現在誰能否認蘋果智能手機是一個大平臺呢,多少公司通過App商店賺錢?”

          他認為,在2014年6月蘋果公司發布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后,中國最有可能與之抗衡的就是小米,這也許建立在對HomeKit充分借鑒的基礎上。

          另一位傳統家電企業高層也有類似看法,“封閉式玩法”對于較為精準地服務用戶的定位十分有利。他表示,未來無論開放模式還是封閉模式,最根本的還在于誰能夠做好用戶體驗,誰能夠整合更多的“粉絲”從而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

          在他看來,小米的平臺上每天大量粉絲交互,是其最大的優勢,小米未來若能夠將這一優勢真正把握住,同時在制造方面做更多的沉淀,小米模式有望走得更長遠。

          “硬件需要沉淀,軟件需要人才。制造體系需要長期積累,不是挖來一幫人才就能馬上整合得來的。”他說。

          當然,支持者們都強調,小米的成功必須建立在高端產品出貨量的提升上。5月12日,小米發售了自己的第一款高端產品--2999元的頂配小米Note,發售當天有100萬用戶線上預約,看來情況還算樂觀。

          不看好小米的人主要有兩點依據。一位科技行業從業者分析,小米的大多數手機用戶對智能家居的需求并不高;同時,“小米把這個過程想得太美太快,想要搶奪更多的用戶,或者利用現有粉絲流量不斷變現,推出更多的智能硬件產品。但由于小米產業鏈太長,整個手機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產品的質量已經出現了問題”。

          另一位業內人士直言,小米模式很難與伙伴共贏。“有人認為小米和蘋果的模式類似,其實完全不同。”他認為,加入蘋果的生態系統也需要配置蘋果的連接模塊或協議,但蘋果的生態系統是健康的,能夠讓參與者都賺錢,同時能夠吸引最優秀的企業加盟,“而小米在這方面還差得很遠”。

          用互聯網的方式做硬件的小米科技,短短數年收獲了“超乎想象”的業績增長,在搭建系統、粉絲運營等方面極具優勢。對于傳統企業們來說,可怕的是小米幾乎按成本價出售產品、迅速鋪開市場、通過互聯網的衍生收益獲取利潤的打法,徹底顛覆了傳統硬件廠商們的盈利模式。

          小米“成本價賣硬件”的打法在傳統產業樹敵無數,上述人士甚至稱其為“全民公敵”。目前看來,愿意加入小米陣營的更多的是一些規模較小的硬件廠商,絕大多數傳統家電巨頭對小米的生態圈持保留態度。幾位國內家電廠商高管透露,小米曾經找過不少一線品牌尋求合作,不過最終都未能達成。即便是2014年小米科技斥資 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獲得其1.29%的股份,但截至目前,雙方依然是“各玩各的”,美的全品類家電產品并未連入小米的平臺系統,而美的自己也在爭分奪秒地建平臺。

          傳統家電廠商:所有人PK所有人

          多數家電廠商也看好手機這個平臺入口。除了美的與小米,海爾選擇與手機廠商魅族結盟。今年3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出人意料地曝光了一部格力手機,被業界解讀為打造智能家居入口。此外,包括長虹在內的傳統家電企業今年也開始陸續推出智能手機產品。

          略微拉長時間,更能看清家電企業的思路。海爾是最早意識到智能趨勢的家電企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投身其中,不過那一次擱淺在標準之爭上。現在看來,十年前中國產業界流行的“標準為王”理念其實頗為狹隘。海爾智慧家庭總經理李莉表示,誰的產品進入用戶家里,誰就掌握了標準。



        關鍵詞: 智能家居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古田县| 龙江县| 金昌市| 滨海县| 清河县| 常熟市| 堆龙德庆县| 长乐市| 南木林县| 莆田市| 凤庆县| 玛多县| 沐川县| 黄骅市| 长丰县| 厦门市| 锡林郭勒盟| 威宁| 鄯善县| 苗栗县| 博湖县| 宁陕县| 大兴区| 客服| 石屏县| 南京市| 天气| 花莲县| 南丰县| 武清区| 茂名市| 扶余县| 县级市| 淮安市| 莒南县| 乌苏市| 宁武县| 濉溪县| 广宁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