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然并卵”的可穿戴產品
一直以來,健身與醫療都是可穿戴產品擴展消費者版圖無可置疑的重要突破口。隨生活水平提高而隨之飆升的健康意識,直接或間接地讓可穿戴健身與醫療產品成為了半個必需品。但就是這么一個利好環境下,可穿戴行業卻首次迎來了質疑聲潮。蘋果對Apple Watch銷售量始終遮遮掩掩不敢示人、耐克手環官司敗訴面臨賠償等等典型事件,讓曾經無所不能的健康管家們,瞬間變成了“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的電子裝飾品,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8685.htm原因來自幾個方面。首先爭論最多也是對于此類產品最為關鍵的,即是“有數據沒依據”這一點。高端功能上,很多產品宣稱可實現心率監測、測量血糖、血壓甚至計算熱量消耗,技術涉及各類傳感與光譜技術等等??上г捯粑绰?,立刻就有大量的醫學界泰斗級人物跳出來表示這太扯了,很多這樣的技術其實還停留在理論和實驗室階段。涉及到重要疾病比如皮膚癌監測的功能時,不準確的數據或結論很可能導致耽誤掉最佳的治療時間,所以這些功能不僅扯,還害人。

曾被可穿戴行業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并沒有成功扛起大旗
普通功能上,也就是最普遍的計算步數、睡眠監測等等,雖然看起來也很神奇,而實際上稍懂點電子知識的人聽到其實現原理都會感覺異常“骨感”,因為很多是用若干陀螺儀、加速度計等傳感器計算晃動次數而已。一晚上熬夜看小說,也可能會得出你不過是輕度睡眠不佳的結果而已。缺點就是算法太直接,數據來得太片面。再加上硬件上的誤差,導致有少許人對其監測結果表示憤怒也并不奇怪。
除了準確度之外,還有人機交互的問題。操作上,像智能手表這樣的產品實際上到現在都沒找到一種完美的交互方式,觸摸屏或是手勢識別在小小的手表上總顯得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極大影響了自身續航能力。

耐克的FuelBand手環敗訴案揭示出可穿戴產品的一些共同弊端
再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則是產業鏈。
目前來看,雖然可穿戴行業出現已經有一段時間,但相關零部件與配件、軟件都尚屬初級階段,無法提供產品差異化。同時單一技術上長期未有可穿戴方向上的革新,導致產品可用性不高。比如柔性化、電池續航能力、數據交互接口、語音交互等等方面,很多是從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鏈直接生套照搬,無法實現專業對應,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愈加嚴重。當然,關于產業鏈的進展狀況最佳的觀察站即是各類展會,比如將于9月份舉辦的“OFweek 2015中國可穿戴在線展會”上,在“核心技術與硬件產業鏈區”里就可以找到眾多關于專用芯片、傳感器、屏幕、連接技術、語音交互、軟件設計、生產設備以及OEM/ODM等等的最新信息,很值得業內人士花時間去關注。因為即使可穿戴仍有不足,至少方向是正確的,態度是積極的,消費者的熱情也從未衰退,對應可穿戴從業者應當尋找一切機遇,來彌補當前各種不足。
最后從宏觀方面來講,讓這類可穿戴電子產品始終游離在主流市場之外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廠商仍未對其核心應用價值進行剖析。正確的程序應當從實用性與可靠性入手,真正找到消費者的痛點,發揮哪怕是所宣傳功能其中的一種,做到說一是一,從性能上征服用戶,自然而然客戶也將對產品產生依賴性。而最忌沿用傳統的消費電子概念,企圖用外觀和所謂智能化來貪圖一時的市場傾銷,結果是令整個行業背上了徒有其表的名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