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bit可穿戴第一股上市 中國企業還有多遠?
美國時間周四早,紐交所迎來了可穿戴設備第一股——Fitbit,此次IPO是美國今年以來規模第三大的IPO。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117.htm《福布斯雜志》評論這是2015年最令人期待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之一,市場對于這家公司也反饋出了超預期的評價:Fitbit開盤價每股30.4美元,較每股20美元的發行價上漲52%,共計發行3657.5萬股A類普通股,公司估值達62億美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Fitbit的上市無論是對國際還是國內的可穿戴市場都會起到正向的激勵和示范作用。
專攻運動健康管理 先行布局線下
公開資料顯示,這家位于舊金山的創業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生產健身腕帶,目前擁有579名員工,2008年推出第一款產品,先后推出了命名為Tracker、Ultra等系列產品,這些腕帶主要有計步和卡路里消耗等健身信息追蹤功能,售價從60美元到250美元不等,與去年首次實現盈利,截止今年3月底Fitbit已經擁有950萬付費活躍用戶。
計步器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奇的產品,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年前,而Fitbit的成功則在于用互聯網的方式重新定義了用戶數據。
Fitbit重新在計步和社交之間建立了關系,按照官方給出的產品介紹,用戶在佩戴Fitbit運動完畢后,所有的數據會自動上傳至云端,然后自動生成一系列專業的分析報表以供用戶分享到社區。
此外,Fitbit還能夠記錄用戶進食的卡路里情況,打通對運動、飲食、健康三個方面的監測,形成一個針對能量攝入與輸出的閉環結構,從而構建起一套立體的個人健康管理系統,因而便開始一些管理健康的增值服務。
作為第一批入局可穿戴市場的玩家,Fitbit早年便開始發力注重線下渠道的建設,這也為公司筑起較深的護城河。
Fitbit早在2009年便將產品放進包括百思買在內的傳統線下零售門店內售賣,目前其銷售網絡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的4.5萬家零售店以及網上渠道,消費者可以隨意在美國的超市和郵局找到蹤影。
Fit也是目前可穿戴領域為數不多的持續盈利的公司之一,在Fitbit之前提交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SEC)的文檔中,公司去年營收為7.45億美元,凈利潤為1.31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為3.36億美元,凈利潤為4799.7萬美元。
隨著Fitbit的成功上市,國內外智能創業的激情會更加高漲,華米科技CEO黃汪說,“Fitbit的成功IPO很好地證明了整個可穿戴市場的潛力,Fitbit僅僅拓展了跑步健身這個細分領域就已經獲得如此高的市場收益和公司估值,這將為資本市場對可穿戴創業公司的估值提供標桿,也吸引更多的風險資本進入可穿戴領域。”
市場競爭激烈 入局玩家漸多
除去正面的標桿意義外,Fitbit的作用還在于作為先行者率先開辟了可穿戴市場的概念,在Fitbit的帶動下,小米、Jawbone、Nike等大批玩家也陸續進入這個領域。這些新玩家帶來了市場的繁榮,也成為了Fitbit的競爭對手。雖然Fitbit目前仍然保持著市場第一的位置,但市場份額下滑明顯,從早前超過6成下落到目前的3成左右。
得益于“世界工廠”深圳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便宜的元器件供應優勢,同以往一樣,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再次顯示出了低價的優勢。以小米手環為代表的中國廠商低價產品,售價折合約為15美元,相比Fitbit的60美元至260美元的售價十分具有誘惑力。此外,也有業內人士透露,小米手環即將迎來上市以來的第一次降價。
根據IDC的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一季度,成立僅一年的小米手環已經成為了全球出貨量第二大的可穿戴設備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小米手環現在的出貨量已經超過600萬,戰略了25%的市場,當然,這還只是在小米手環還沒有進入北美和歐洲市場情況下的數據。
有業內人士表示,不同于手機出海會面臨的復雜專利問題,手環產品的設計和構造相關簡單,技術門檻也不高,因此小米手環是可能比小米手機最先走向發達國家市場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