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的軟肋-全網通
被救贖了的手機生產廠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5462.htm從2G到3G時代早期,由于銷售渠道的匱乏,許多廠商在手機的銷售上都嚴重依賴與運營商的合作,這種合作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各種類型的定制機和合約機。廠商通過運營商定制機、合約機獲得補貼得以生存,所以在手機網絡的制式的支持上都比較單一,要么移動,要么聯通,要么電信;而運營商則通過這種具備單一性的定制機和合約機留住用戶。可以說,在這種手機模式中,運營商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而手機廠商們不得不抱著運營商的大腿來獲得銷量和用戶。
只是后來,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首先,智能觸控手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都逐步意識到,原來手機不僅僅是可以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的,還是可以用來上網的;而且不僅如此,基本功能越來越被邊緣化,而上網功能越來越重要。而且人們在手機的選擇中不僅僅注重信號好,耐用等功能;人們開始注重手機的外觀,手機的操作系統,手機的應用商店,手機的品牌,這就導致手機生產廠商開始將著力點在從與運營商的合作轉移到自家產品的品牌構建、設計研發、生態建設上來。
其次,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開始成熟。以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廠商開始采用電商渠道,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眾多廠商開始紛紛效仿,先后通過獨立或者合作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電商銷售渠道。當手機銷售渠道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實現,則傳統的運營商渠道的地位大大降低。運營商不再主導整個手機市場,消費者的地位開始彰顯,于是手機生產廠商更多開始考慮消費者的轉網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按照運營商的要求在手機上支持單一的網絡樣式。
越到后來,市場上針對運營商渠道的定制機和合約機越少,消費者可以選擇的支持多種網絡制式的手機越來越多;以至于到了2012年12月,中興旗下Nubia品牌的第一部手機就直接定位于3G全網通。這基本上標志著手機生產廠商徹底拜托了運營商的束縛,標志著手機不再為運營商而造,而真正地為消費者的需求而造。用戶不需要再糾結于使用哪一個運營商的網絡,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更多地考慮使用什么系統、什么品牌、什么UI風格的手機。
從手機作為大眾消費品的角度上來看,全網通的概念的廣為接受更多地昭示著手機已經慢慢地離開運營商的束縛,成為買家和賣家的自由交易品。而在此之前,買家和賣家都深深地受制于運營商這個強勢的中間環節。這是一件好事,是一個大大的進步。
面向未來的全網通
雖然手機全網通并不是蘋果的首創,但是由于它絕大的影響力和標桿地位,當iPhone6和iPhone6Plus貼上全網通的標簽出現在中國市場上,再次引起了國產廠商對于全網通這個話題的廣泛討論;再加上獨掌CDMA技術的高通已經于去年年底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網通技術的門檻。于是我們看到,2015年上半年三星、中興等品牌的旗艦機都加入了全網通功能,還有一些已經發布和將要發布的千元機也將會具備這一特性;如此來看,全網通將來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也是很有可能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手機的銷售和購買已經完全離開了運營商的限制;畢竟,4G時代網絡制式被集中為TD-LTE和LTE-FDD兩種,但是還面臨著數據回落、信號覆蓋面不廣的問題;廠商和用戶還是沒能繞過運營商。也有人質疑,認為手機全網通已經沒有什么必要,因為三大運營商都已經跟進提速了,在體驗上的區別已經不大了。甚至還有人考慮,目前國內的手機用戶已經飽和,三大運營商的用戶格局已經穩定,用戶已經沒有什么換號需求了。
對此,我們要說的是,如果我們看到國內網速慢、價格高這個問題依舊嚴重,以及在大家如此的關注之下三大運營商的提速降價措施竟然還是那么無力和蒼白,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作為中國通信產業巨頭的三大運營商還是被政府賦予的獨特地位寵得無比傲嬌。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有一天,攜號轉網這件事兒能夠在全國各個省市普遍實行,于是有不少對當前服務不滿意的消費者選擇在不換號的情況下轉網,而恰好他到手不久的全網通手機還能夠繼續使用;與此同時,三大運營商非常擔心自己的用戶流失,拼命地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到那時候我們就會明白,手機全網通原來一直都是三大運營商壟斷地位的共同敵人;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用戶在移動通信的選擇上向著更加自由的方向的發展,即使這個還有些遙遠。
所以,我們由衷地歡迎手機全網通時代的緩緩到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