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帝文轉戰對岸掀波:被告才算轉大人
袁帝文個人的經歷,正好反應了兩岸半導體競合的發展歷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5159.htm時間回到2014年1月份,聯發科懷疑前無線通訊事業一部總經理袁帝文在離職后的競業禁止期間,私下幫展訊擔任顧問,更查出袁帝文離職當天下午曾登入公司計算機拷貝2053筆資料,讓聯發科董座蔡明介為此大動肝火,大動作提告,罪名包含「妨害秘密罪」「妨害計算機使用罪」「背信罪」及觸犯「營業秘密法」等刑事、民事訴訟。
當時,人在大陸創投業的袁帝文,接到來自新竹母親緊急來電,得知地檢署來家中大搜索,第一時間他非常錯愕,也難以理解:「我在聯發科12年,職業生涯有七成在聯發科,每一天花12~16小時在那邊,比跟我老婆在一起還多好幾倍。不知道為什么要對付我這個小蝦米?」
投效老東家勁敵被視為「復仇」
一向低調的聯發科為什么會這么緊張,是因為2000年就加入公司的袁帝文,歷任先進技術研發二部副理、軟件工程處經理、無線通訊事業部處長、一部總經理,跟著當年替聯發科打下2G手機霸主地位的前執行副總徐至強一路往上爬,不滿40歲便擔任一個手機事業群級總經理,爬升到核心主力戰將,他們負責的第二事業群囊括聯發科七成營收。
然而,2010年時,聯發科因為大陸展訊在2G手機芯片領域步步進逼,吃了苦頭,導致市占率及毛利大失血,徐至強因此黯然離職,董事長蔡明介復出掌權后,視展訊為最大死敵,彼時,袁帝文也轉任蔡明介特助。
外界或許覺得袁帝文高升權力核心,但后來他卻發現沒什么事情做,去詢問是否有可協助的地方,得到的答案也是「過幾個月再說!」雖然,那時他可以每天6點下班,還難得出國度假,但一陣子后,他就開始擔心,「科技產業最怕的是脫離產業,脫離兩、三年回來,everything is different(整個世界都不同了)!」
對他來說這簡直是中年危機,于是他決定辭職,只身到上海找機會,一開始曾自創小生意,也在朋友介紹下任職互聯網新創企業。
去年聯發科就非常擔心,袁帝文如果到了死對頭展訊,將可能引發骨牌效應,甚至幫對方大舉挖角。
但聯發科擔心的事情仍然發生了。看好中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袁帝文在競業禁止期滿后,于今年農歷年前,正式加入被稱為「聯發科死對頭」的展訊,讓他一時間成為鎂光燈焦點。
我沒呼朋引伴,沒什么不可以的
「我一個人來的,沒有呼朋引伴,正正當當,沒有什么不可以的,」學理工的他,說話一字一句非常謹慎,還準備了書面資料、用紅藍筆記下重點。口氣中他透著不平,「臺灣有很多外資企業,在這些企業上班的人,是不是也算背叛臺灣呢?很多前輩在國外受了重用,難道也是做了對臺灣不利的事?」
「有部分媒體說我是什么四大叛徒,我實在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我沒有帶任何一個老東家的同事到新公司,又沒有泄漏任何營業秘密,一個人到展訊上班,而且離開老東家聯發科也四年了,難道要我永遠都不能再從事IC設計工作嗎?還是只要替大陸企業工作就是叛徒,有這么嚴重嗎?」
下午茶訪談完畢已夜幕低垂,他又急忙趕回展訊總部上班,「我7點半還有一個會議,」45歲的袁帝文,負責展訊市場、研發及產品測試等業務,帶著老婆和小孩離鄉背井,轉戰大陸。他如何看兩岸半導體業競合態勢?以下是訪談精華:
問:怎么看老東家用「叛將」與你對簿公堂?
答:我離開后沒泄漏營業秘密,一開始是去創業、做投資跟互聯網,完全不知道為什么會對我提起告訴。新竹地檢署的人來家里搜查前沒一點風聲,難以理解一家相處12年的公司竟這樣做?不過有人安慰我,這可能是聯發科商業上的必要手段,有它的策略考量,也有人跟我說:「被告才算轉大人。」
留人才卻不重用反而浪費人才
問:大陸IC設計業如何沖擊臺灣呢?
答:半導體晶圓制造,核心是資本投入、技術和管理,而IC設計主要核心是IP、管理和對應用需求的掌握。而應用需求的掌握,誰貼近市場,誰就有較高機會。在1980和1990年代,臺灣的主板、PC、NB、手機的設計和生產蓬勃發展,醞釀了臺灣IC設計業。
而今大陸有世界級的Lenovo、華為、ZTE、小米等企業,再加上給IT產品帶來智能和服務的互聯網及未來的物聯網,都是蘊育IC設計的沃土。所以大陸IC設計產業相對上是很有機會的。
有人擔心大陸IC設計發展起來后,臺灣是不是就沒落了?這見仁見智,以前你客戶在臺灣,但現在客戶在大陸、全球,商業模式改變,如何發展商機,絕對是臺廠挑戰,也是機會。歡迎來看看!
問:大陸跟臺灣,生活及工作氛圍有何不同?
答:在臺灣通常只跟朋友接觸,或跟小孩去休閑活動。在大陸就會發現很多平臺,可以認識一群做游戲的、做廣告的,接觸到不同產業的人,令人興奮。同時,會看到每個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都有不同的配套政策,獎勵這個產業,你會覺得在這邊做很有機會,再來會發現到每個地方去,都一直在改變,建設也在改變。變化、改變才有機會,是個很有朝氣的地方。
在臺灣IT產業,很多念電機、電信、電子、工業工程的學生,大家都擠破頭去臺積電、聯發科,但在大陸這種情形很難看到,因為太多選擇了。例如上海復旦大學前幾名的,他可以進投資行業,到陸家嘴上班,有人到互聯網產業,可以到外商。臺灣幾個明星企業有辦法號召國立大學前20%為他所用,在大陸很難有這樣的想法。
問:怎么看臺灣半導體業老板最擔心的人才外流、挖角問題?
答:這個問題很多人討論。目前,臺灣績效好的產業不那么多,薪資也低于外面,好像除了金融、服務、教職公務員、醫護人員,剩下就IT電子信息產業,而大陸有很多行業都有不錯的發展。
針對大陸半導體高薪來臺挖角,普遍認為情況很像20年前臺灣開始發展半導體業,也是用高薪從硅谷挖人才回臺,造就了今天的產業基石。包含當初我的老板,也是海歸派。
但硅谷的產業地位并沒有受影響。2014年底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這么說,臺灣半導體業與硅谷類似,當產業進入成熟期時,一旦沒有下一個明星產業接續,好的人才到了一定發展空間就自然向外發展。所以臺灣需要下一個明星產業留住人才。
否則,把人才留住卻不重用,員工想離開卻用不平等的競業禁止條款阻礙去找更有發展的工作,不讓人離開又不讓人發展,使人才原地被消磨,不再進步,人才反而被浪費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