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陸供應鏈提升影響臺韓日出口
今年來臺灣、日本、南韓及中國的出口皆表現不佳,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東北亞的貿易結構丕變,中國在供應鏈的地位大幅提升所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4693.htm經濟學人指出,東北亞因日本擁有高科技優勢,加上南韓與臺灣在電子業的專業水準,及中國的裝配能力,因而創造了全世界約四分之一的貿易額。
但南韓4月出口比去年4月減少8.1%,是兩年來減幅最大的一次,中國出口額也年減6.4%,臺灣及日本同步減少。
經濟學人指出,原因之一是匯率變動。東北亞出口額不佳,是以美元計算的數字不佳;若以其他貨幣或貿易量來看,出口卻更加熱絡。豐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強調,歐洲從亞洲進口額(以歐元計算)一直穩定增加。
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東北亞的貿易結構改變。之前是由日本、南韓及臺灣制造最精密的零組件,由中國裝配成最終產品。但現在由于中國開始提升本身在供應鏈的位階,而使情勢丕變。
據蘇格蘭皇家銀行計算,從2007年到今年初,中國零組件進口額占總進口額的比例已減少近11%,因而使亞洲內部的零組件貿易已不如以往。
支持這項理論的另一項證據,則是中國的出口額雖變動頗大,但卻比其他亞洲國家更有韌性。過去兩年來,中國以美元計算的出口額平均年增6%,南韓及臺灣僅年增2%,日本反而減少6%。
經濟學人強調,由于中國已將更多的區域性供應鏈納為己有,因此如果扣除美元升值效應,今年來中國的出口量仍增加5.9%,比去年同期的4.6%還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