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表背后 中國產業鏈的競爭與分化
而整個2013年上半年整個團隊沒有產出,下半年在國內的訂單總數僅僅幾十萬,于是不得不把毛利潤提得更高。目前,北京君正的智能穿戴設備研發團隊大約有50人,比初期翻了一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3988.htm芯片研發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風險高,盈利上一直吃力的企業就很難長期維持。
除芯片外,一位智能穿戴設備供應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屏幕技術是改造難度最大的設備之一,對曲度、柔韌性、分辨率要求都較高,消費者的關注度也較高。而目前國內能提供高技術屏幕設備的廠商屈指可數,“合作需求是雙向的,廠商和我們交流想法,在研發中取一個折中的辦法。”梁曉說。
蘋果手表催熱了這個行業,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那些花大成本試圖占據行業先機的企業,今后或可以掌握更大的議價權,但目前看來,這方面投入仍然入不敷出。
競爭與分化
隨著智能穿戴設備概念的興起,在蘋果手表尚未問世以前,國內一些品牌團隊紛紛試水,資本向這些創業公司涌入,相繼地傳統手機公司也加入進來。“智能穿戴”成為人們眼中的“風口”。
根據深圳市智能裝備與可穿戴產業聯盟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深圳市涉及智能穿戴產業公司近500家(不包括純貿易公司)。
然而,多位智能穿戴設備企業人員分析,這樣迅猛的增速發展,并不能表明其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
一些之前從事智能手機生產的企業,因為行業產能過剩,也紛紛轉型做可穿戴設備,但兩者的關鍵技術存在較大。
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DIGITIMES Research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了30%。
“2013年以后,智能手機行業大洗牌,一些龍頭企業占據了市場份額,由于價格降低將產業鏈利潤空間大大縮小,造成技術過剩,一些主要做手機的人員面臨無事可做的局面,公司倒閉。”一位行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一位就職于一線電子設備精密儀器企業的研發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2014年的一次電子協會展銷會上,他驚訝地發現,很多智能穿戴品牌參展。而細看下,數家品牌產品零部件事實上來自于同一技術工藝。
“這些產品的上游供應商是同一個企業,這些品牌公司的人員規模只有幾個人。”該研發人員透露,而上游供給的技術水平很低,“這種上游供應商和品牌公司,追求的只是賺快錢。而可穿戴產品最大的問題是安全性,電池發燙或者爆炸會造成大事故。”
“如果蘋果手表不面市,這個市場可能會涌入更多更繁雜的產品。”徐萬好說,“大家不會觀望,對于新事物都會跟進。”
2014年蘋果宣布生產手表,很多中國已有品牌商放慢發布速度,等待研究蘋果的技術標準;還未涉及的國內大品牌也紛紛跟進;甚至深圳華強北地區那些山寨商,也有了標準化的模仿對象。
“對于廠商來說,一方面追求不要跟蘋果手表在技術上差距太大,而未來,也要尋求在外觀、使用方式上追求個性化。”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分析,平板、手機領域大洗牌,中小企業先倒掉,大企業存活。未來的穿戴設備最后也會是龍頭活得最好,而蘋果手表的推出正在加速這樣的趨勢。
評論